四个关注,用活教材

时间:2022-04-14 02:11:17

四个关注,用活教材

一、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 ,把握教学方向

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总结教学经验时曾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法。”说明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因此,教师在用教材时,应该思考:教材这样编写的意图是什么?是否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教学内容是否做了修改?如有修改,这样修改的目的是什么?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较,有哪些共性和特性等。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12年),“加法”例题与实验版相比较,作了如下调整:把情景图由原来的放纸鹤换成了小丑合气球,并增加了点子图,还把放纸鹤移到“做一做”环节。在“做一做”和练习环节中增加了看图说算式以表示加法含义与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法算式含义的练习。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应该发现小丑合气球与放纸鹤图相比较,可以使合并的过程动态化,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突出了加法的含义。教材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气球)(点子)图算式”这一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另一方面还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思考,教师把运用动作形象理解加法的含义和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法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让学生经历抽象过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教师在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把写于纸上的教学目标内化于心。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把准教学方向,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关注环节的设计层次,优化教学过程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亦是如此。如果能让看似简单、平实而又毫无生气的书本知识跌宕起伏,学生肯定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而陶醉其中。在用教材时,教师还应该考虑:问题情境是如何展开的,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教材内容的呈现结构与知识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教材的排列顺序能否作为教学顺序,怎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建模过程等。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因数”。教材上只有一个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提示语两句,一是18可以由哪几个数相乘得到?二是你是怎样想的?面对如此简单的教材,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如何用18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表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找一个数的因数与摆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2.深入探索如何准确、全面找因数的方法。师生通过反思、回顾,将经历上升为经验。3.用因数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区别。4.猜一猜60、70、80和90这四个数中,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多?让学生在感受因数的神奇奥秘的同时,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环节的层层相扣,环环相因,使学生的思维一直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材由于本身的局限,无法呈现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扩展。需要教师经过慎重的思考与分析,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度的调整、建设、创造,使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教学过程才能得以优化,做到有效、实效与高效。

三、关注内容的呈现方式,增添教学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对此,L.H.克拉克所著的《中学教学法》中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或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 。

教材中总有一些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时,教师应该思考:怎样能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才能既有趣又合理地体现教学内容,做一些怎样的补充或变化就能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避免过于简单呆板,显得丰富灵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觉得教材里数数的情境创设太单调了,为了让学生对数量1000的感受更加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数数情境:一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出1000根画在纸上的小棒,学生通过画一画、数一数、说一说,学会了数数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数黄豆的粒数,感受1000粒和100粒黄豆的差别。三是感受1000张纸与1张纸的厚度。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1000这个数有了具体、真实、丰富的体验。

科学、合理地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加工或完善,使之变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能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增添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找准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在用教材时,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如何?是否有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困难是什么?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的疑问是什么?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怎样的情境与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喜欢的等。通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读,确定教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安排在“2和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师应考虑到两点:一是2和5 的倍数的特征对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有副作用,二是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需要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在对学情进行准确分析后,教师选择这样使用教材:首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得出3的倍数看个位上的数是不行的,及时排除障碍。最后让学生换个角度再次观察3的倍数,发现它的特征。

不了解学生学情的教学是没有根基、没有底气的教学。教师只有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融合在一起,找准教与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多的是“授之以渔”。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潜心研读教材,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理解教材,领悟教材的精髓,做到“备课于心”。这样,我们的备课活动就一定不是教材内容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而是 “活化”教材的过程,是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的过程。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松涛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问”出灵动,成就精彩课堂 下一篇:“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