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

时间:2022-04-14 12:46:46

浅析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

概括性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概括教学法则是人的概括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教学实践中,概括的能力究竟有何意义,该怎样的运用概括思维,培养概括能力呢?

一、 概括的意义

概括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从教学实践上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自然对知识的运用就不能灵活自如。可见,概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要想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概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 教学策略

1. 初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抓住主要内容,才能知道文章究竟讲什么。因此,阅读课文,首先应该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 抓住段意。段意是每段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课文,将一个一个段落的内容综合起来,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然后,再使它连贯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抓住问题。我们读一篇文章,先抓住作者在文章中叙述的几个主要问题,再以简洁的语言逐一作出回答,最后把答案概括连续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麋鹿》一文,概括课文内容,可提出如下问题:①麋鹿有什么特点吗?②麋鹿为什么会有奇特的外形吗?简要回答这些问题,再把答案综合归纳概括,便得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再读课文,从结构入手概括思路。在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我们通常采用如下几种作法:

(1) 课题入手。有的课文从题目就能看出文章的脉络。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就可以从题目入手,“我”是指“肖邦”;“祖国”是指“波兰”,学生理解了课题,即能理解课文表述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中心线索。

(2) 从中心入手。有的课文有语句直接揭示中心,比如《船长》一文结尾句:“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句话直接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高度赞扬了船长伟大的精神。教学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从中心入手,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教学中,可抓住中心句向学生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长忠于职守的?”学生读文,概括出课文重点段落,明白船长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这样,再让学生体会船长的人格魅力就不困难了。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从文本中找出逻辑规律,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学生有效地寻找出文本的主体脉络,快乐地斩获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无锡市新区南丰小学)

上一篇:大型基坑抽排水理论计算 下一篇:苏教版词串识字教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