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12例

时间:2022-04-13 07:01:25

鼻内镜手术治疗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12例

摘 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资料。12例患者均经鼻内镜下完成手术。结果:12例病人经鼻内镜手术治愈,术中出血少,随访1个月~2年未见复发,未遗留面部瘢痕。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 鼻出血 鼻内镜手术

资料与方法

12例中,男8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15~55岁,平均35岁。

病史:12例中,因一侧鼻出血或涕中带血就诊者12例;因一侧鼻塞就诊者9例,双侧鼻塞者3例。其他伴随症状有:鼻流黄水6例;面部胀痛不适5例;一侧眼球突出,未伴复视者1例。病程1周~4年。

检查:左中鼻道有息肉样物3例,右中鼻道有息肉样物2例;鼻腔有出血坏死物7例,其中左侧3例,右侧4例;后鼻孔有新生物突出8例;患侧面部膨隆、肿胀5例;患侧眼球突出1例。

影像学检查:12例均做鼻窦CT检查,6例报告为上颌窦炎,6例报告上颌窦新生物;12例中4例发现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向内侧膨隆,1例窦壁骨质大部分呈溶骨性破坏,右眼眶眶纸板破坏,内直肌增厚,此5例CT诊断疑为恶性肿瘤。

入院后对12例行鼻腔新生物取材活检1~2次,病理报告均为坏死物、血块或慢性炎症,未见肿瘤细胞。

在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后12例行鼻内镜手术,术中出血少; 12例均行局麻+表麻。术中发现窦腔脓液及息肉样物5例,坏死息肉样物7例。术中发现上颌窦内壁骨质有破坏吸收者4例,窦壁骨质大部分呈溶骨性破坏,右眼眶眶纸板破坏1例。

术后病理:报告为出血坏死肉或黏膜息肉变伴坏死12例,术中取出物均为出血坏死物5例,黏膜慢性化脓性炎症伴血管增生5例,出血坏死物伴黏膜血管瘤样改变2例。全部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7~10天出院。12例病人经鼻内镜手术治愈,随访1个月~2年未见复发,未遗留面部瘢痕。

手术方法:12例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患者在鼻内镜下完成手术。按常规鼻内镜手术方法,先用1∶[KG-*2]1000的肾上腺素丁卡因棉片充分收缩鼻黏膜。探查鼻腔新生物情况。用吸割刀切除鼻腔新生物。上颌窦内壁骨质无破坏吸收者先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口;上颌窦内壁骨质有破坏吸收者用筛窦钳咬除鼻腔外侧壁,术中可见鼻腔鼻窦内为大量坏死组织及黄白色豆渣样物,有囊壁包裹,可闻及恶臭,用刮匙刮除坏死组织及黄白色豆渣样物,术中使用0°、30°及70°鼻窦内镜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能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如合并有全组副鼻窦阻塞性炎症,则在鼻内镜下行全组鼻窦开放术。如有右侧眼眶眶纸板破坏,通过鼻内镜可在明视下切除病变,避免损伤眼球、视神经等重要器官。生理盐水冲洗术腔,检查见窦腔黏膜光滑,无病变组织残留。用碘仿纱条、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填塞术腔,术后3~5天抽除填塞材料。

结 果

12例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病人中,12例行鼻内镜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约50ml,4例随访超过2年,7例随访超过6个月,1例随访1个月,没有发现病变残留和复发,无面部瘢痕。

讨 论

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命名有多种[1]。其发病机理目前看法尚不一致,有人认为是上颌窦血管瘤的表现,而多数人认为与上颌窦炎症息肉有关[2,3]。

临床上本病须与上颌窦霉菌病和上颌窦恶性肿瘤相鉴别。上颌窦穿刺有助于与上颌窦霉菌病的鉴别,但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的涕血鼻塞症状,面部膨隆甚至眼球的移位,鼻道可见肿物常使其与上颌窦恶性肿瘤难于鉴别。多次鼻腔、鼻窦取材病检的阴性结果和CT片显示上颌窦骨质为膨隆性破坏的情况似有利于对本病的诊断,但最后的确诊仍是依赖于手术和术后的病理诊断。

目前,治疗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手术治疗是惟一的选择。鼻内镜手术与传统的鼻侧切开手术和扩大上颌窦根治术相比,前者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技术,它符合微创的概念和要求,尽可能少地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尽可能地保护器官的功能,尽量安全、准确、有效地祛除病变,尽量减少术中创伤,使患者尽快康复。避免了传统手术对鼻腔、鼻窦正常解剖结构损伤大、遗留面部瘢痕的弊病。采用鼻内镜下的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出血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复发率。由于鼻内镜下可以提供更好的视野,尤其对于伴有眼眶眶纸板破坏的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患者,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有利于对视力的保护,提高外科的手术能力,从而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叶鸣辉,曹锦康.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的上颌窦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8,5(5): 274-276.

2 龚树生,汪吉宝,杨成章,等.上颌窦出血坏死肉27例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 8(6): 331-332.

3 丁玉琴.慢性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耳鼻喉学报,1994, 8(3): 190.

上一篇:几种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比较 下一篇:两种碘仿根管糊剂在治疗根尖周炎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