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民族学生汉语口语能力

时间:2022-04-13 05:05:43

浅析如何提高民族学生汉语口语能力

[摘 要]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有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提高汉语能力要做到口头语,书面语一齐抓。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的。口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汉语是我国各族人民社会交际的实用工具。目前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很多高校开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教学予以了一定的重视,但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问题,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整体上很难提高汉语“说”的能力。

[关键词] 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

一、口语教学概述

1、什么是口语教学握汉语势在必行

口语教学是指教学生在特定的环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语音手段,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言语教学活动。

2、口语交流的特点

思维与表达的同位性、同步性一个人的口语表达总是与他的思维的快慢、广度、深度关联在一起的,是受思维所指导、牵引的。语言的表达既与思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又具有同位性、同步性。思维是语言的仓库,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预科学生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提高与他人的交际能力,所以,这一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必须在与不同人的交往中,通过多次的反复的练习才能实现的。

3、口语交流构成的基本要素

1.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口语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倾听”能力的培养,一是加强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一是加强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倾听”的基础,对言文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打破知识本位的传统,把知识的传授与培养相结合,把知识和能力与在具体语言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相结合,使语文知褒和能力成为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目标。二是强化个人修养,在“倾听”中能否“耐心”和“专注”,是考查和衡量一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最直接的形式,要真正地做到耐心和专注“倾听”,必然地对听者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

2.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研究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来完成的,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这是一种接受性语言能力,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想则是表达性语言能力。然而在说和写来比,“说”更显得具有交流快捷、使用灵活、适应性广等特点,同时更能体现语文科工具性的特点。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仅是单纯的说话技巧的体现,同时它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3.应对能力

对话的过程是复杂变换的,怎样才能在交流中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对方听明白自己的内容、情绪、态度,最终能让对方接受自己,绝对不是靠高声大气、排山倒海的气势、夸张的表情来实现的,要想让对方接受自己,就首先要尊敬对方。

二、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的调查

1、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1.汉语口语教学目标认定的误导52%的学生认为大学汉语的侧重点在阅读,词汇和语法,而对提高学生汉语交际能力最为关键的口语课程却没有重视(83%的学生有同感)。在没有口语测试的指导下,学生整日应付在HSK 的题海战术中,背单词,背语法规则,而学生在实际口语交际时仍然感到词汇量少,短视性的应试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方法不当

大多数口语教师认为口语课就是教学生如何进行情景练习。注重浅层次的机械模仿,操练,而轻视模仿基础上的创造。在练习形式上,替代型,复述型的浅层次对话居多,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观点讨论较少,词汇陈旧,形式呆板。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口语教材稀少调查统计表明,只有2%的学生认为现用的口语教材较好,80%的学生基本上对口语教材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简单的日常对话教材远远难以满足学生,社会对提高口语的要求,单独编写有利于快速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口语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2、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们的教学模式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并认为学生们只要把笔记做好、多做些题就有可能考出好成绩。中国人口众多,“小班化”教学难以进行,为了讲求课堂效率,很难做到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都缺乏应有的锻炼。多数口语表达能力不高的学生都是在思维到语言的转换阶段和表达阶段出现了阻碍。也就是说很多学生缺乏词汇的积累、快速编码的能力和巧妙表达的技巧,一些零碎的片断在学生的大脑中难快速准确的变成流利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依赖于长期的训练。

2.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

口语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与学生是否明确他们各自在口语课堂上的作用目前的口语课堂教学基本上教师主宰一切,学生从课本或录音机中吸收语言,并在教师指导下重复这些语言或进行操练,教师讲话时间占了绝大部分,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语法规则、分析课文为中心,18.2%的教师仍用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

3.缺少口语训练的专门教材,教__口语教学的积极性都不高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以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近年来虽然增加了听说训练的内容,但是在课堂实践上却形同虚设、效果甚微。专门针对中学生的各种读物以教辅类为主,很少见到系统的专门针对口语训练的教材。缺少专门的教材,再加上考试这支无形的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对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就不高,甚至学生也认为说话谁不会,对系统的口语训练不重视,认为专门的口语教材也是可有可无。

4.心理问题

一部分学生存在的性格缺陷,如过于内向、羞怯等,也阻碍了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由于自卑,他们容易出现退缩行为,而因为退缩又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得不到锻炼的表达能力又加剧其自卑感,造成恶性循环。

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性、方法和途径

1、汉语听力较差教育教学研究.习惯训练

汉语拼音是学讲普通话的基础和工具,大一新生在这方面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头两周进行汉语拼音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要求每个学生会认读、会写声韵母表、字母表,发音要准确,对一些易混淆的音节要进行辨析,拼音规则要求熟练掌握。复习后进行检测,发动优秀的同学帮助达不到要求的同学,一定时间后老师再进行逐个检查过关。这样务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掌握汉语拼音,为开展说话训练扫除语音知识的障碍打好基础。为了尽快地使学生改变讲方言的习惯,我们应做一项硬性规定,即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一律使用普通话。

2、朗读训练

朗读,就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有感情有技巧的读书,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准确、鲜明、生动感人。它的特点是口语化、艺术化和有针对性。朗读要口语化,并不等同于日说话,因为朗读还要艺术的运用语言技巧,用有声语言再创造书面语言中的艺术形象,使听众得到艺术享受或更加明晰的信息。朗读还要讲针对性,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效果,就要求不同的朗读。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课文,可以丰富词汇,熟悉句型,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结论

汉语口语是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中相对更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 口语发展也是大学汉语教学中最艰巨复杂的问题。综上所述,在大学汉语的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双赢的效果,必需顺其自然的方式代替以往的传统灌输式或记忆练习法, 真正的口语交际能力只能在语言环境中实际掌握,在课堂上,我们就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这种环境,不仅要求有口语地道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条件,巧妙地安排各种习得活动,让学生在课上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如同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一样。

参考文献:

[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2]张锐,朱家压.说话训练[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9

[3]司君恒.新编中等学校语文教学法[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张玉成.教师发问技巧.[M].台北心理出版,1988.

[5]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夏热帕提·阿不都克力木(1970—),女,新疆阿图什人,任职于新疆艺术学院附中。9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

上一篇:听力解题技法点拨 下一篇:地方院校不同群体女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