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招分”与“招人”的博弈

时间:2022-04-13 10:38:48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招分”与“招人”的博弈

说起季逸超,北京大学教授赵钰琳既痛心又无奈。他在高中时代就独自研发了被誉为“重新定义了浏览器标准”的猛犸浏览器,在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中,他的编程能力和创新潜质得到多位北大教授的高度赞赏。然而最终,“并不比同年龄的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逊色”的季逸超没能进入北大深造,因为他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北大的录取线。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优秀创新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季逸超式”的遗憾引发与会人员的集体感慨。对于高校来说,“招分”还是“招人”是件备感纠结的事情,而这也直接演化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分数”与“培养人才”的博弈。

一位与会的中学校长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我们中学老师非常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分数,把学生送到名校,结果学生的发展并不好。”面对这种情况,曾经担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的赵钰琳一语道破天机:“中国绝对不缺少创新人才的苗子,缺乏的是多元人才观和科学的人才选拔方法。”

连续26年参加北京大学招生录取工作的孙东东教授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高考分数相差无几的学生,为何最终的发展成就差异巨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数无法反映“素质”。因此孙东东更关注考试内容的改革,主张用更加科学的考题“考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表示,除了依靠分数衡量知识的再现能力,还应该增加对青少年的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等更加重要的素质的考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极力倡导录取制度的变革。以往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路多围绕考试科目和内容进行,在熊丙奇看来,其实“关键问题是录取制度”,实行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机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我国即将出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两种高考模式的变化,即是对录取制度的革新,从就业走向上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然而观念的改变并非易事。一位校长坦言:“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高中,认为没有前途。”所以对于两种高考模式,有人当场质疑:“北京大学会录取参加技术技能型高考的学生吗?”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明确提出两个概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概念变化的背后是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选择现代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仅不用再过高考“独木桥”,而且如果在专业方面愿意继续深造,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以至于修习到专业博士。能培养专业博士的高职类院校不再“低人一等”,他们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工人,也包括行业紧缺的技术“高精尖”人才。

但对于学校是否转型为职业类,熊丙奇坚持“应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当中会形成自己的办学定位”,或在学术型与技术型中选择其一,或兼而有之。

此外,分数评价本身也还有改进的空间。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戴家干看来,大数据时代,综合分析分数背后学生的能力、兴趣、胜任力等指标,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评价信息和更科学的专业选择参考,这是改革中“要立的内容”。

“你按你的计划教书,我按我的需求选人”,这是孙东东提出的理想招考状态,也是众人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共同的愿景。

上一篇:全阅读:让学生深度学习 下一篇:创新能力:保护比培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