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未来

时间:2022-04-13 07:23:32

机器人的未来

明天的家庭助手为你服务 作者:ERIC BUTTERFIELD

“还有事要帮忙吗?”随着各种“服务及个性化”机器人普及。也许很快你就要学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做出是与否的回答。若从功能角度看,在这些即将出现的机器中有的会扮演于各类家务杂事的角色.有的能执行挤奶或处理有毒废料任务。还有的则可在野外大展身手,比如提供紧急现场医疗支持等。

我们按照专家观点所列出的一个时间表,可以让各位对那些机器帮手何时能入驻自己家中有所期许。

2006年截至2006年5月,iRobot公司推出的Roomba清洁机器人销量已经超过200万个。其结构简单,价格也便宜,但使用效果却相当不错。

2007年泳池与窗门清洁机器人的销售量将会出现显著提升,日本本田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型两腿直立行走机器人能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行走,它很快将登陆美国市场。

2009年仅仅在三年时间里,就有450万个机器人被售出。

2010年服务及个人化机器人的销售额超过170亿美元。

2025年服务及个人化机器人的销售额接近520亿美元。

2040年到这个时候。多数家庭都已经拥有或正在考虑购买一个机器人。

单一任务机器人

只工作不休息

当前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与中规中距的机器无异,其中多数还是像iRobot公司的Roomba真空吸尘器机器人那样,只能履行单一任务,这样的例子还包括Friendly Robotics公司生产的RL1000Robomower草坪修整机器人,有了它,草坪主人也尽可以放心地去看电视了。它目前售价是1800美元。

本田公司预期10年后就能看到真正具有人类特性的机器人能够走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STEPHEN KEENEY,ASIM0项目负责人,

美国本田公司

数据到哪儿,问题也跟到哪儿

越来越多新推出的网络在线服务项目让网民们成为隐私攻击的诱人目标。究其原因,如下:不少电子邮件、文档、照片以及财务账目信息需要在线存储,那么它们会遇上什么样的风险呢?通过与专业人士所进行的一番交流后,在假定技术革新与国家政策将继续沿着当前趋势发展下去的前提下,我们分别针对三类热门技术领域:在线存储、定位追踪、指纹识别,设想了其在未来几年时间中会发生的一些变化。

作者: R Y A N S I N G E L

插图. H A R R Y C A M P B E L L

WEB操作系统的灾难

假定:某一天,你意外收到一堆电子邮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你点击打开了第一封,发现里面附有一张关于你大学时代所犯丑事的照片。第二封也好不到哪儿去,里面摘录了公司中各办公室的电子邮件通讯资料。仔细一看,好家伙!全是有关自己公司近日正在参加的合并谈判内容。而第三封复制的内容则是往事重谈――你最近参加了中学校友聚会,意外碰到了初恋情人.按捺不住下又给她发去了怀旧情书。

第四封笔锋一转,要求你在48小时内往一个海外账户上打入5万美元,否则你的爱人、孩子以及老板将会得到之前三封邮件内容的拷贝。你大概疑惑自己怎么就被恶人给盯上了,其实这不过是某些人手中握有解开你在线生活秘密的“钥匙”而已,利益熏心之下他们就试着翻开过去的老底来威胁你。

设计基于Web的产品,并继而进行商业推广应用,这样的事情Google从2005年就开始做了,而微软Windows Live组件下手则要晚些。在本世纪的头10年中,我们将步入在线商务应用阶段,到时候办公室电脑上只要一个Web浏览器就足够了。不久以后一个跨多平台的操作系统又会出现,届时在其支持下,家中的电视、汽车、手机以及数字摄像机等装备都能保持数据同步。这样一来,当你把一生中有价值的信息、多媒体文件、购物清单、照片、笔记以及书籍存进第三方服务器后,你就能对这些数据实现即时访问,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和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类似,你会对那些知名度高的开发商所推出的新款操作系统与Web应用程序抱以极大的信任,至少在保护你数据安全方面是如此。不过这些被大量存储的有价值信息也引起了某些擅长窃取在线数据的犯罪集团的注意,他们总是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规避最新安全技术的制约。

在遇到这样的麻烦后,你应该立即将有关电子邮件系统出现严重漏洞的问题通知给公司首席安全官,这样她就能迅速向有关部门汇报此事以进一步展开深入调查。

好消息是:公安部门将能很快查出并逮捕犯罪集团中的马仔(低级别成员),而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也会确保已重新调整好的在线服务在防火墙后继续正常工作。另外要提一点,针对这类对第三方攻击存有顾虑的公司,WiKi协作软件的供应商JotSpot已经在2006年开始提供相关的支持。

坏消息是:你在狂欢宴会上的照片仍旧有机会出现在各个办公室收到的电子邮件里。

这一切为何会发生 PGP公司的首席技术执行官Jon Callas认为:“其中最让人头痛的是,该问题涉及面极广,从Web页面登录的电子邮件到搜索引擎,从电子表格到Web操作系统,几乎无所不包。你的数据信息不知道有多少是经他人之手操作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它们也不是真正属于你个人的。所有东西都运行在别人的服务器上,你能知道上面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吗?有多少是你的?你有多少备份?你又删除了多少?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搞不清楚,所以说这其间存在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即便有Google这样的公司许下承诺表示,决不会打探甚至出卖用户的数据,但黑客、怀有恶意的同事都会让人感觉危机四伏。尽管很多国家的立法已经开始保护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的个人数据,但其保护力度显然要比保护存储在本地硬盘上的私密数据来得弱,Callas解释说:“政府的调查人员要搜查你房内除车辆以外的所有东西,那么他们事先都必须得到一个授权,但若他们想看的是你的Web邮件内容就无需如此麻烦了。”

要便利还是要管制?

假定:可以设想一下2020年的某天,你突然发现警察正在你房子里执行公务!你的电子信箱里正塞满了黄色广告!而之前你所做的只不过是开车去商场里买了个周年纪念礼物!不用多想,你已经“”了――欢迎使用无线定位跟踪系统!

在周六的早晨,你跳上汽车,插上新买的高速互联网手机,接着手机便给汽车的实时全息地图下载更新数据,它会指引你沿着最短的路线到达商场。这次你要去的是一家珠宝店,因为今天恰好是你的结婚周年纪念日。不过转来转去之后碰到了一家内衣店,在里面逛了一小会后,就直奔珠宝店,15分钟 之后便完成了所有购物项目。但过了一会儿,你莫名其妙地收到许多污秽不堪的多媒体信息,内容都涉及性用品。回想一下,原来和自己曾在内衣店里待过有关,现在这家店的数据信息读取器开始通过蓝牙网络不断连接你的手机。然后将商业广告提供商所的信息送到你的手机上。这不,它旗下一个经营合法成人用品的会员商家正将其产品目录以电子邮件方式展现在你面前,看来是真的想和你做笔买卖了。

接下来,两个警察会马上出现在你的家中,根据他们的说法,你在去商场的路上经过一家出售酒精饮料的商店,恰恰当时那里正发生了一起抢劫案,犯罪分子驾驶一辆白色车子逃离现场,根据道路传感器的回馈信息显示,该地区有10辆具备该特征的汽车,你的车很不幸正是其中之一。尽管警察此次登门只是进行例行公事式的询问调查,尽管你也能比较轻松地回绝成人用品商店发过来的商品清单,但这都让你感到手中的无线通讯设备不再像先前那样可爱。或许你所希望的是,在购买这类设备以及绑定的服务时,为了限制或禁止共享个人敏感信息,自己能在其中找到拒绝隐私检查的选项框,并且由此得到相关法律的支持与保护。

这一切为何会发生:你在一家女性内衣商店里转了一圈就要接受店主的广告邮件!这有道理吗?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法律系的隐私问题专家Chris Hoofnagle认为:“任何反垃圾邮件、反电传广告及反电话推销的法律在针对被确定的商业关系这个问题上,它所制定的相关条款都存有这样或那样的漏洞。比如,假使你只是开车进入到SportsAuthority公司的停车场内,那么该公司也许就会认定你与其建立了某种商业上的联系。”

而对汽车进行跟踪定位的技术现在也已经基本成熟了。比如像E-Zpass这样的自动付费系统,管理人员会根据安装在车辆上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应答器所传数据来收集该交通工具的详细信息。另外在2005年,英国已经开始把利用了RFID技术的汽车牌照投入到试验阶段。但有点值得强调,传感器即使收集的都是匿名信息,也难保不会出现例外。拿Amber Alert寻人报警系统(美国开发的一套用于发现、拯救被诱拐儿童的实时通讯、公告服务系统)来说,为了调查严重刑事案件,法律在此就允许有关人员查询交通工具的资料。

生物识别的阴暗面

假定:你正准备购买一台2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但结果发现不仅自己的银行账户已经被提空,就连个人信用记录也遭到他人恶意破坏,而这祸根就是你的指纹识别式银行卡,它设计的初衷是防范窃取身份事件的发生,但结果却让假扮成用户的小偷钻了空子。

到2010年,在数以百万计的信用卡账号被泄露后,金融公司开始转而推广使用指纹识别卡,自动取款机上的指纹识别器要求持卡者提供个人指纹信息以与卡上的原始记录进行核对,这项看起来有些简单的技术其实在几年前就被PC机拿来使用过。当时,具备软件功能的指纹识别器可以让用户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对财务交易往来的审核批准工作。

而当你用这样的指纹卡去支付相机的费用时,网络会把你的IP地址、卡号以及指纹信息传输到信用卡服务商那儿。但是这期间信息有可能被中途拦截,然后被拿到网上公开出售,接着就不知道会是谁将户头上的钱耗尽,而你更无法证明那些交易不是经过自己之手,因为所有的证据都显示交易中出具的指纹确实都是属于你的。

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让你对指纹卡感到绝望,为了应急之需,你不得不借助几乎绝迹的支付手段:现金。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来自PGP公司的Callas表示:“以上情况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典型的心理――‘计算机永远不会犯错’。其实在这当中存在的犯罪机率相当大,由于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指纹传达的信息,所以持卡人所冒风险也随之增大。”

――San Francisco的自由撰稿人Ryan Singel

上一篇:细分市场全面布局 下一篇:ViSta补丁更新即时播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