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相关问题

时间:2022-04-13 04:55:24

试论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相关问题

【摘要】2016年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表示我国2015年60岁以上老人2.2亿人,老龄化速度较快,并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未来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服务将迎来需求高峰,社会工作领域中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迎来新的发展。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学科,其不可避免的要经过本土化才能符合我国实际需要,本文对分析了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并尝试为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提出方向性的选择。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工作;本土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人民的寿命会越来越长,老龄化是全球人口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我们国家2015年60岁以上 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左右,老龄化的速度在逐年加快的。老年人口在医疗、照料、护理、康复等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这样就给卫生资 源和服务资源都带来一个巨大的新的挑战。对于中国社会工作事业而言,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诸多因素影响着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现,而对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方向的选择也需要更多的探讨。

一、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因素

1、传统文化因素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及人之老。在我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孝道”十分推崇,因此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孝道文化”是老年福利思想和福利措施的重要依据,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人们追求的是“四世同堂”、“落叶归根”,而年轻人也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由于这种传统意识观念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对养老院的认可度不高,一些家庭就老人是否去养老院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认为让老人进养老院是遗弃老人的一种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养老院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现代人年轻人的养老要求,同时对一些社会的负面舆论也使人们对养老院护工的素质产生质疑。不过,其中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年轻人认为将老人送入养老院是一种不孝的做法。因而我国老年服务体系的发展非常迟缓,家庭养老模式严重制约了老年社会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可见,“孝道文化”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工作所产生的制约和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

2、不同国家的福利制度因素

西方国家社会工作比我国社会工作的起步要早很多,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后期所引发的社会贫富差距增加所形成,这种社会的尖锐矛盾反而促进了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其社会工作的开端以《济贫法》为标志。20世纪后期,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步入快车道,相应的社会福利水平也水涨船高。我国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由于受到“家国一体”思想的影响,社会和政府会解决一部分养老负担,同时在赡养老人方面,也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从而使我国与老人有关的社会工作发展较慢,因而无论是政策支柱,还是与之配套的基础硬件设施等与西方国家差距明显。

3、人口多而人均收入低的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逐渐恢复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生产力水平仍较为落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受制于人口众多的现实条件,导致当前人均GDP、人均资源、能源占有率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政府用于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和保障老年人福利的财政投入,短期内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现实需求,而未来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的逐年攀升无疑会加剧人均养老福利的紧张性。我国特殊的国情也决定了老年社会工作其财政资源受到制约。

二、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选择

1、注重对老年人“增权”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增权”己经成为近年来学界对老年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并随之出现与“增权”相关的新概念,如“充实力量(empowerment)”、“银色权利(grey power)”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增权”的目标是帮助无力的老年人改变现有状态,帮助老年人树立生活信心,增加老年人群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增强他们改善生活状态的能力。

老人年群体由于其特殊性,正在逐渐被边缘化,不仅生理方面所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加,在心理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波动,极易造成老人在心理层面产生无力感。我国老年社会工作中,普遍注重的老年人晚年的生理需求,对老人心理的关注程度有限。对此,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使老年人能够更加乐观的面对人生。笔者认为,在社会工作本土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增权”问题。

2、注重老年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

21世纪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不例外。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使老年人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部署和落实相关工作。对此,要以加强老年社会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从高校中以学生为对象进行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在高校中安排相应的课程;同时以老年人为服务主体,基于老年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这种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胆引入“经验学习模式”,对相关课程进行设计,从而培养一批拥有责任感、使命感、执行力的社会工作者,为推动老年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66.

[3]童小军.美国的老年社会工作[[J].社工天地,中国社会报,2007(4).

[4](加)Lan Smillie,(英)Johon Hailey.Managing for change leadership,strategy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NGOs[M].陈玉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32.

[5]何楠.增权理论与老年社会工作实务[J].法制与社会,2010(1).

上一篇:论音乐社团活动运用于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的主流文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