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游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25 09:51:49

试论游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游戏是人类一种极具魅力的活动形态,是人类一种美好的存在。游戏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所蕴含的自由、愉悦、专一的游戏精神契合了“游戏如教学”的学校教育精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专业教育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将游戏引入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建立与培养(理解)社会工作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提升社会工作方法技巧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游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1-04

the Game in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DU Jing-shuai

(School of Literature,Laws and Politic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221116)

Abstract:The game is an extremely attractive activity form in human society,It is one kind of happy existence in human society.The game has a very rich connotation,its freedom,pleasure,exclusive game spirit is with “game such as teaching”the school education spirit.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ystem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work specialization,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The game,introduced into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for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work values,grasping the social work theory knowledge,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ocial work method and techniqu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The game;Social work;Professional education

一、游戏的含义与特征

游戏是极为古老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学术界,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学科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现象学等学科或从中西方不同的词源意义上进行了不同的论述。其中,荷兰著名文化史学家胡伊津哈在文化的更深层次上提出的游戏的概念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胡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着一种紧张、愉悦的情感,以及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它行进在某种时空限度之内,有一可见的秩序,遵守自愿接受的规则,在生活必需或物质有用性的领域之外。游戏的心境是狂喜与激越,是一种高扬和紧张的情感,谜之于欢喜与松弛。”(胡伊津哈,1998:5)根据胡伊津哈的论述,游戏的特征如下:

(一)游戏是在愉悦身心的过程中体验理性

胡伊津哈认为,“游戏的基调是狂喜与热情”,“这种激动、这种专注、这种生机勃勃的力量中,存在的正是本质,游戏的原初本质”。(胡伊津哈,1998:146)游戏带来身心愉悦,但是游戏活动并非只是一种感性或随性的行为,尤其在进入特定的场合和时间内所进行的有规则、有分工、有步骤、有目标的玩乐活动时,它更需要理性与智慧的融入。由此可见,游戏可以达成愉悦与理性思考的完美统一。

(二)游戏既尊重规则,又追求自由

规则是游戏的基本组成成分,当接受游戏时,也就欣然接受了规则,只有规则得到不折不扣的遵守,游戏才能得以进行。“一旦规则遭到破坏,整个游戏便会坍塌,游戏即告结束”(胡伊津哈,1998:3)。同时,游戏是一种自觉自愿自由的活动。这一方面表现为在游戏过程中游戏者自由自觉的行动,在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迫使。如何游戏,游戏什么,都是由游戏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游戏者不需要服从任何外在的规定。另一方面表现为游戏者因摆脱外在目的的强制和束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的精神状态,游戏让我们作为人的意义存在,让人的天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游戏指向人的自由,追求生命的自然绽放,因此游戏给人的体验是一种有秩序的自由活动。游戏虽是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游戏不接受规则约束,游戏不排斥规则,在许多情况下,规则是自由的保证,游戏者在充分利用规则前提下享受“玩”的创造性和自由性乐趣,具备游戏精神的游戏者在游戏的秩序与自由之间享受平衡的乐趣。

(三)游戏兼具普泛性和专一性

游戏的普泛性一方面表现为游戏渗透到人类的整个生活领域。游戏形式多种多样,胡伊津哈所指的游戏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小到猜谜、拼图,大至比赛、竞技,甚至法律、战争、文学、艺术、哲学等都包括在其中。胡伊津哈在考察了人类文化的诸多形态后得出的结论是:“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并永远也不会脱离游戏。”(胡伊津哈,1998:222)他说:“仪式产生于神圣的游戏;诗歌诞生于游戏并繁荣于游戏,音乐和舞蹈则是纯粹的游戏。智慧和哲学在源于宗教性竞赛的语词和形式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战争的规则、高尚生活的习俗,都是在各类游戏中建立起来的。”(胡伊津哈,1998:16)游戏的普泛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游戏贯穿于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人生各个生活阶段,儿童、青少年、成年和老年阶段有不同的游戏形式,儿童比较喜欢追跑、过家家等游戏,而诸如比赛、竞技等游戏却在成人世界中盛行,游戏不仅仅是儿童的专利。胡伊津哈宣称“人是游戏者”,这就指出游戏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类普通娱乐活动,而且是人类共有的本性,是人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游戏的专一性指的是游戏中的人专注于游戏过程而忘却物质和精神纠缠,忘却输赢结果的游戏状态。游戏中的每一种角色的扮演,规则的遵守都不是可以轻易完成的,因此游戏者必须以专注、认真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才能胜任。并且游戏以其自身魅力吸引着每一个参与者,因此参与者并非是刻板生硬地专注,而是充满激情和兴趣地专注于其中。

(四)游戏追求竞争,重视合作

竞赛是游戏重要组成元素。游戏精神正是这样一种追求竞争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渴望从紧张的竞争中,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与,并且增强个体的独立性。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陈来仪,2006)可见竞争有利于促进个体发展。游戏者非常享受这种竞争多带来的刺激和乐趣,并且以公平参与的姿态回应这种催人奋进的机制。当然,游戏并非一味追求竞争,否则游戏就难以和平,游戏追求竞争的另一方面就是重视合作,通过相互协调、共同合作,每个游戏参与者取得更大的进步。学会合作,“能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强化人的协调意识,增强人与人的亲和力。更显集体社会的力量,有助于实现个人的外在价值”,(陈来仪,2006)这是游戏给游戏者所带来的间接价值。游戏精神正是辩证地借助了竞争与合作两种交往方式,在游戏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依然能游刃有余地追逐到游戏的乐趣。

(五)游戏既超然又严肃

从游戏的目的分析,游戏者关注的是游戏过程而非游戏的最终结果。在游戏中,不创造任何有实效的社会财富,不撑负任何社会义务,活动的目的不追求功效,只是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获得个体性情的愉悦和满足。正如米舌莱所言:“游戏显然是一种无偿的活动,除了它本身带来的娱乐外,没有其他目的。”(米舌莱,1991:182)游戏给人的愉快体验,游戏的不注重结果、无功利性,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会让人误以为游戏是非严肃的、不认真的。其实,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游戏者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得相当认真。在棋类比赛中,游戏者会苦思冥想;在球类比赛中,参与者也会竭尽全力,一丝不苟;在各种竞争性和挑战性和游戏项目中,游戏者还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体验。超然并不是意味着游戏者毫不在乎,漫不经心,游戏者是以一种摆脱结果的淡定态度转而以一种严肃认真的作风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二、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当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之后,随着人们教育思想的变化,游戏与教学之间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游戏与教学对立、游戏是教学的手段、游戏如教学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两者关系认识中的三种主要观点。(苗红意,2006)第一种观点强调的是游戏与教学相互对立的关系。古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有功,戏无益”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游戏对于教学的工具性、手段性作用。而第三种观点认为游戏与教育要融汇成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在这样的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给学生游戏的自由和感受游戏体验的权利与机会,教师的指导尽量采取间接的隐蔽的方式。

显然,第一种观点误读了游戏巨大的教育功能,而第二种观点较之于第一种观点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手段也非常有必要,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老师组织的游戏并没有走进学生的世界,在学生眼里,老师组织的游戏只是上课,与自己无关。仔细研究便可发现,前两种观点都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真正内涵:“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苗红意,2006)“游戏如教学”就是让教学不再为教师支配,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在生成中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自由对话。

理想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自由、愉悦、专一的生命体验,而游戏以其天然的活力将自由、愉悦和专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游戏的内在品质恰恰与理想教育活动的内在追求不谋而合。

肖川博士认为,“也许我们很难给理想的教育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李金磊,2007)换句话说,在理想的学习生活中有令人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有令人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也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而这正代表着自由、愉悦、专一的游戏精神。

迦达默尔认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消解主体的精神,一种对话的精神……”(苗红意,2006)黄进博士将游戏精神总结为“游戏精神是一种沟通理性和感性的美的精神;游戏精神是生命本能得以充分展示和释放的精神;是一种闪烁、联合、紧张、轻盈、均衡、冲突、神秘等等诸多要素的组合与对话;是一种投入、沉迷、消除种种对立和分裂的精神;是一种重复往返和不断更新的结构;是无始无终、否定、开放和创造的精神;……它是自由的精神。”(苗红意,2006)

三、游戏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活动的工作。(王思斌,2006:12)利他主义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科学的知识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系统,科学的方法是社会工作开展实务时所需的专业技巧。“知识、价值和技能的金三角代表当代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最高成果。他们是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看家本领。”(夏学銮,2000:37)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专业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工作对专业价值观、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的要求决定了一个人要想成为社会工作者,就必须在专业院校中接受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王思斌,2004)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使得学生建立培养专业价值观、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引入游戏活动,可以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建立与培养社会工作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社会工作方法技能。

(一)游戏在社会工作价值观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宗旨的“关爱”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治疗和政策来改变个人和社群的福祉。价值贯穿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始终,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正如列维所说:“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它不仅是做事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关于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和它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对于人们,社会工作充盈着理想主义的抱负和关于人们应该如何被对待的理想主义的理念……对普通凡人不能期待的实践和关照却都可以期待于他们(社会工作者)。”(王思斌,2006:41)

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毕仁(Z.T.Butrym)在《社会工作本质》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源自三个假设:一是对人的尊重;二是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三是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Z.T.Butrym,1976)从毕仁的理论,可以引申出三个基本价值观:尊重接纳;个别化;案主自决。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与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须经过长期的磨炼与反思,而课堂的游戏活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的合格言行经过日积月累后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下面笔者以这三个基本价值观为例,结合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游戏教学实践的体验,分别阐述游戏在社会工作价值观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1.尊重接纳。这一价值原则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尊重,它是一种非判断的态度,它不仅拒绝判断,而且积极地追求理解;但是接纳并不是说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在游戏活动中,我们班级里每位同学都有组织策划游戏的机会,同时,每位游戏负责人尊重接纳每一位游戏参与者,尊重参与者的行为方式、互动方式和理解方式,接纳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无论是优秀生还是“边缘生”。在游戏的讨论环节,游戏负责者有意识地强调尊重接纳的价值观,努力让大家认同遵守这个价值观。这在一开始并不是容易的,因为在固有的自我中心思想影响下,大家都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以致忽视游戏规则,不尊重每个人发言的机会等等,但随着尊重接纳的价值观的渗入,大家会慢慢地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去尊重接纳每一位同学。

2.个别化。这一价值原则意味着尊重个人的尊严和独特性。即在人格、价值系统、生活目的、财政资源、情感和身体优点、个人问题、过去的经验、同伴压力、情感反应、自我同一性、家庭关系和偏差行为模式等许多方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游戏活动中,游戏负责者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到每个人是否有兴趣参与这样的游戏,考虑到某些游戏环节是否会让参与者尴尬难堪。要尊重并鼓励班级里的“边缘生”,要留意参与者的情感变化,要鼓励大家在游戏中放轻松,展示自己最真实最特别的一面,鼓励大家在讨论环节畅所欲言,展示每个人不同的观点等等。

3.案主自决。案主自决即案主自我决定。即社会工作者相信人有自我改变和进步的潜能,在不损害别人的权利而言,案主有权表达他们的观点并据此行动。在游戏活动中,我们的游戏负责者逐渐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更改游戏规则和程序以便游戏顺畅地进行下去,全班同学作为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身心状况决定是否参与游戏以及参与游戏的程度等。

(二)游戏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传授中发挥的作用

现代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该专业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而非仅仅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与悟性。因此,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项目之一。

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理论的主要类型通常分为外借理论和实务理论。外借理论即来自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理论。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包括一系列的助人理念、评估、计划、干预和事后评价的方法。(王思斌,2004)这里主要以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为例,阐释游戏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传授中发挥的作用。目前各高校的社会工作理论课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宜于灌输不宜于感知和理解。在特定的理论背景设置下,游戏可以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达到目的。游戏是通过小组形式得以进行,而游戏小组就是一个微系统,这个系统中有游戏负责者,评估者和参与者。在这个微系统中,不同个体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互动符号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包括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冲突关系等等。社会冲突理论可以让学生以新的视角看待小组与个人、班级与个人以及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关系,思考并总结如何正确地处理解决冲突;功能主义理论使学生重新看待小组等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思考如何确保小组有序运行;符号互动理论帮助学生审视互动关系如何发生以及如何优化彼此的互动关系。在实际的游戏活动中,游戏负责者可以引导放慢这些关系镜头,让学生体味与自己关联的合作、冲突、竞争关系,尤其是在游戏的的讨论环节,让大家以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互动理论等理论视角,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更是让学生更深层地咀嚼消耗专业理论知识。

(三)游戏在社会工作方法技能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专业方法为支柱的专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的过程。因此,方法在社会工作专业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目标的关键途径。((来自于尹保华教授上课时的课件)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而游戏活动恰恰是一种小组工作形式,在一定的游戏目的和规则下,游戏负责人组织参与者共同参与游戏活动,从中体验获得愉悦感和集体归属感,并且获得思考技巧、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建立的技巧、个人与组织建立关系的技巧、团队工作技巧、组织技巧、解决问题的技巧、研究技巧、评估技巧等,从而恢复发展自我潜能,获得个人成长。

游戏是社会工作在实务领域中经常运用的介入手法,游戏是服务初期接触的一种打破隔阂、建立关系的工具。尤其对于不善于语言表达的案主是一种沟通媒介,可以让社工更直接地观察案主的行为模式,也可以是社工用来刺激案主思维的一种手法,可以让案主从中更好地体验自己的内心深处及外在世界的治疗过程。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熟练掌握组织游戏的要素以及注意事项,深入思考观察不同个体的行为模式。如此,同学们可以提高组织社工游戏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提升实践技能,积累实务工作经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融入游戏精神,不仅能够使教学成为自由奔跑尽情嬉戏的思想课堂,而且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的进一步增长。

参考文献:

[1][荷兰]胡伊津哈.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陈来仪.大学生缺少游戏精神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09).

[3][法]米舌莱.教师与游戏[A].教育教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苗红意.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5]李金磊.游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D].浙江师范大学,2007.

[6]夏雪銮.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0,(1).

[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Z.T.Butrym,The Nature of Social Sork,London:Macmillan,1976.

上一篇:构建民主开放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下一篇: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第19课《生命生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