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失联”的小学科学自然学习力

时间:2022-04-12 07:08:40

唤醒“失联”的小学科学自然学习力

自然学习力是指个体在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受自然本性的驱动作用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生命的本能,是人固有的自然本性显露的过程,达到自然学习的状态,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然学习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原有的潜能。学习不是新经验的获得,而是原有内在潜能的展开。学生自然学习力的发展是自内向外的,是儿童自然本性的外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自然学习力就像一粒种子,植物的形状和特性已经存在于种子里面,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只是依据儿童的本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让学习力这颗种子自然的生根、发芽。

一、营造氛围,引发自然学习力的产生

1.兴趣使然,顺势而生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于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所以要引发自然学习力的产生,首先应该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科学课上,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参与活动,让学生从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习兴趣且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发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要。例如在学习《变色花》一课时,教师出示一朵纸花,然后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学生会发现“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在产生了疑问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中关于物质酸碱性的介绍,再通过紫甘蓝水接触白醋和碱水后发生的变化实验,很快就能得出“变色花”的秘密:纸花的花瓣上抹上了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学生在学习力的驱动下,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显著。

2.平等交流,蓄势而发

学生敢说、愿说的前提是教学的民主。美国心理学博士戴尔・斯科特・里德利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提出:把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放在首位,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宗旨来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因此,课堂中,教师应该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参加学生的探究活动,从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出发,在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交流他们的想法,在开展探究之前能围绕探究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追问,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在探究活动之后能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归纳,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将形成的几种答案进行比较,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提炼形成的结论,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3.适时放手,得势而展

在科学课中,为了使学生能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在自然学习力的驱动下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层次、有目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还要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学,适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发挥学习力的学习能量,找到教育的真正动力和最大的教育资源。在学习《简单电路》时,首先让学生利用导线、电池、小电珠组装简单电路,学生掌握了连接的方法后,再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将电池盒、灯座、开关进行连接,控制小电珠的亮和灭,在学生不断的尝试中,不仅加深了对电路链接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然学习力发展。

二、方法导引,助力自然学习力的“续航”

1.探究,开启“航行”的动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因此,课堂中应该紧密结合科学概念的学习,针对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每一个环节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学习方法,突破探究学习中的瓶颈,进而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的效率。例如,在科学教材的每一册中都有“过程技能训练单元”“探究的方法单元”“探究方法反思单元”等一些方法显性化的训练单元,在这些单元的实施中,教师应该把握一些指导的要点,如提出问题环节应该注意问题筛选的广度与深度;方案设计环节应通过系列化的问题让学生考虑,自主选择一个适用于探究的计划方案;汇报交流环节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并能将学习的方法转化为自然学习的能力。

2.记录,留下“航行”的轨迹

科学记录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通过科学记录不仅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规范记录的要求,如记录文字时应选择蓝色或者黑色的笔,而画图、制作表格时,则必须使用铅笔,对于表格的制作,还要用直尺来辅助;其次,告诉学生每一次记录应该主要包含哪些内容,例如课题、日期、天气等是每次必须记录的,因为这会给整理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带来方便。再次,具体指导记录方法,在开始记录前,应讲清要求并作示范,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记录及时做出评价和指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的方法,使学生对记录内容重新理解和整理,加深了对知识和方法的记忆。

3.合作,助推“航行”的方向

科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团队的合作,由于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部分实验都是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所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对学生自然学习力的发挥和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小组学习中如何协调合作、取长补短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而耐心地对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在团队学习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学习力。如在学习“制作地表模型”一课中,在学生分组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校园沙盘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制作很快,有的小组制作很慢,教师仔细观察后发现:做得快的小组合作默契,而较慢的小组分工不合理,有的还发生了争执,针对情况教师对较慢的小组作了适当指导,让他们按各人的特长进行分工,他们合作速度快了,最后取得了成功。

三、多维互动,拓展自然学习力的“航线”

1.课堂实践,拓深渠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纯粹以学科知识传授的静态教学方式已然步入了死胡同,简单灌输知识变成“捆绑知识”,只有与生活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如学习了杠杆平衡的原理之后,学生知道了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反之则越费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学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卖菜时候使用的杆秤如果秤砣少了一小块会怎样,在使用过程中怎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让学生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的策略,这一情境创设拓宽了学生的理解思路,使其学会了运用新的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2.课外延伸,拓宽空间

“学生的学习力发展不仅只发生在课堂上,而是发生在所有学习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课堂之外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小学科学课标也提出“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要拓展学生的自然学习力,教师应该围绕学习的内容,精心选择并设计课外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例如可以利用基于“场景式”课程资源推进课外学习的开展,开发出了“养蚕”“无土栽培”等课程资源,把教学拓宽到开放的、动态的课程资源形态中,并通过开展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取得家长、社会对学生开展课外研究的支持与帮助,以此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陶行知说“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讲“自我教育在孩子接受教育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自然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此唯有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积累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江苏】

上一篇:分类培养视域下慕课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的有... 下一篇:当今社会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