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证据交换

时间:2022-04-12 06:20:13

[摘要] 证据交换是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产物,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从立法层面确定了此制度。它有利于民事审判的进行和民事纠纷的有效解决。但是实践中对于该制度的运用存在很多不足,应对其进行完善。以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利于审判工作的进行。本文主要阐释本人对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如何改善的几点构想,从而更好地发挥证据的效用,体现民事审判的精华。

[关键字] 证据交换;审判;缺陷;改进

一、证据交换制度的渊源

证据交换又叫证据开示,证据开示源于16世纪下半期英国衡平法的司法实践,形成于19世纪英国民事诉讼改革中,在美国民事诉讼中也称为证据开示。具体指“一种审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审判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的一种诉讼制度。1938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将证据开示制度“法典化”成为一种正式的一项法定程序制度。

我国传统的民事审判工作没有这项制度,而是采取了一步到庭的方式,这不利于民事诉讼纠纷的解决;随着我国民事诉讼经验的提升和制度探索构建,我国逐渐开始在一些案件中采用证据交换来明确当事人双方的争议焦点。尤其是2002年4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若干规定》中得以体现。

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针对受理案件需要开庭审理的,通过要求当事人交换证据等方式,明确争议焦点。将证据交换法典化,正式用立法形式明确,这对于我国今后的民事审判案件的处理有极大的便利。

二、证据交换的发展现状和制度体现

(一)发展现状

证据交换制度从有到无,逐步完善并将不断深化发展,从而到达制度构建目标,形成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将己方证据披露给对方,充分了解证据,利于庭前估算双方胜负机率,理想诉讼,促成和解。完善程序价值,逐步推动审判工作进行,体现司法公正。

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若干规定》实施以来,我国各地方的法院使用证据交换的案件比例极其低,且开展证据交换的案件大多比较集中,如医疗纠纷案件、建筑承包合同纠纷等。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大多数当事人担心庭前讲证据出示给对方给己方带来不利,不知道对方会采取何种措施来质证,从而影响自己的权利,带来不必要的诉累,也对法院等不信任,害怕自己内心的优势地位不保。

2.有的审判人员对证据交换认识不够,认为没必要,影响诉讼进程,拖延诉讼时间。尤其是基层法院,简单繁琐的案件极多,给每个案子一个证据交换的准备时间会严重影响诉讼进程和审判效率,也不利于节约诉讼资源。

3.基层法院诉讼案件调撤率极高,特别是立案和庭审前的调撤比例增高,使审判人员对证据交换的使用率较低,从内心形成一种没必要的心理。

(二)制度体现

证据交换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若干规定》第37、38条规定的,其目的在于固定证据,固定当事人的争议焦点,其本质在于为法院进行审前准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审判活动。为双方当事人了解证据,产生正常的抗辩,提高诉讼效率。

在2012年新民事诉讼修改中,在第133条第四项中新增了需要开庭审理的,通过要求当事人交换证据等方式明确争议。从立法层面将证据交换制度作为法院庭前受理案件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久还会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和证据规则来完善证据交换制度。有利于证据的公开开示,节约诉讼资源,从而方便法院审理案件。

三、证据交换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改进

尽管我国证据交换制度已存在十余年之久,但在司法实践中使用率极低,并且起初只是在一个证据规定中规定了此项制度,并不具有立法意义,但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后,从立法层面明确了证据交换制度的制度性,法理性。但是它的发展趋势仍不明朗,不仅在于实践中难以操作也在于没有一套完备的机制来确保制度的实现。

要做到防止庭审中的“证据突袭”有效地限制诉讼技巧,做到司法公正,确保诉讼程序对双方当事人平等,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诉讼机制,尤其是对证据交换时限规定要明确,以避免随时提出新证据来影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力。

法院要促使当事人及时举证,提高诉讼效率,为双方当事人整理明确争议焦点,充分行使辩论权利,并且法院要避免以往的过于偏重诉讼效率,必须要足够重视诉讼公正。

(一)举证时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若干规定》中规定证据交换必须发生于当事人答辩期满至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的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议也可以法院指定。证据交换之日即为举证期满之日,如果当事人在开庭审理中提出新的证据,则一般不会认可。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65条新增一条规定证据失权,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法院应依不同情形做出不同认定,采纳证据与否均应以法院依职权视情况而定,这打破了传统的逾期证据一律不予采用的态度,有利于当事人双方充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利于法院更加充分合理的进行裁判。

(二)主持证据交换的主体

法律及证据交换规则并没有明确由哪一个主体来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实践中也有不同做法,理论中也存在不同观点。有几种观点认为应由主审法官、书记员、立案人员等,我认为应当确保案件及时审理,则必须确保主审法官和陪审团充分了解案情,但又要避免其过早介入案情,防止先入为主。因此我认为还是有书记员主持相对比较合适,有书记员将归纳总结的证据清单交给法官,以做到充分的庭前准备,避免了法官主持证据交换的不足,也提高诉讼效率。

(三)证据交换的范围

我认为法律应该对只要适用普通程序的第一审民商事案件进行证据交换,对新证据也应进行交换,不应局限于证据较多,复杂疑难的案件。扩大证据交换范围利于避免法官对于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利于防止一方当事人实行证据突袭,保障法官中立性,推动案件透明度,维护两审终审制的实质性和完整性,促进和解效率,减少诉讼成本等重要功能。

只要与案件有客观关联性,对双方当事人权利有实质性影响的证据都应该进入交换范围,对于一方或多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也必须进行交换才能保证证据交换的全面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证据都得交换,对于证据是否该交换带有较强主观性,所以应加以具体系统的规定,以保障实践中更好的操作。

(四) 证据交换的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若干规定》中对证据交换方式并没有加以规定,实践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也不一致,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证据种类予以不同规定。

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了8种证据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电子数据。对于其中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应要求当事人在证据交换时出示原件,并提供相应的复印件。电子数据应提供相应的数据依据,有相应的数据载体加以印证。证人证言应当由证人当庭作证,鉴定意见也要求鉴定人员出庭接受质证。新民事诉讼法第72、73、74条是关于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第76、77、78条则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义务,四种情形下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经过法庭许可可以通过书面证言、试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对于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五)证据交换制度的整体构建

审判机构应对主持进行证据交换的人员进行统一规范,不得在实践中形成不同做法,可以由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法院主持进行证据交换的人员加以规定,对不适格主体进行主持活动的可以视为程序错误,可以给相应的法院一定的处罚。

审判机构应充分行使阐释权,让当事人明确证据交换的意义,从而改变实践中证据交换效率低的现状。只有当事人充分行使权力,让证据明确化,双方顺利的进行质证,法院的审判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

尤其应当规定并重视违反证据交换规定的惩治措施,虽然证据交换仅仅是一种庭前程序,并不带有审判的性质,但要整体上规范证据交换制度则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把证据交换当做一种必要的审判程序进行,才能使之得以更好地贯彻落实。

只有完善证据交换制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让证据交换制度融入民事审判领域中,最终节约诉讼资源,对于当事人,证据交换是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互惠互利是其应有之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权利,减少诉累。对于法院,准确公正的审理案件,减少诉讼中的不必要环节,提高办案效率。对于整个制度而言,完善民事审判制度,能确保证据更好地发挥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建设,完善的制度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权,维护法治。

参考文献:

[1] 陈石狮等:“事证开示制度与发现真实”,民诉法研究会第50次研讨记录《民事诉讼法之研讨》,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出版社,1996年10月.

[2]刘聪.试论民事证据交换制度[D].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3]汤唯建.民诉中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和完善[N].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上一篇:关于燃油锅炉安全经济运行 下一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住院医师管理中的应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