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意象”类析

时间:2022-04-12 02:28:47

送别诗“意象”类析

送别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何种情感,都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而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这段话中,就“言情难”而言,本人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然而把情和景分开而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送别诗中许多难言之情,都是通过景物来抒发的,即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技巧就是借景抒情。

因此,要想突破送别诗中的情感分析问题,就必然少不了对诗中景物描写的分析。在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送别诗的意象,例如,长亭、秋季、夕阳、日暮、酒、班马、晚风、古道、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浮云等等。看到它们,送别的味道就出来了。而本人通过对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的一些研究发现,如果按空间特点来分类,其情感,包括写景的技巧等会更清晰些。

送别诗中的景物描写,按空间的不同,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

首先,送别诗中,描写最多的是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例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充满了诗情画意。首联,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动静结合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反衬出离情的伤感。尾联更进一层,以不愿离群的马儿的形象(也是景)烘出缱绻情谊,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一般来说,诗人描绘的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都是实景,但是,会有“乐、哀”之分。此诗中“北郭”“东城”的“青山”“白水”,秀丽清新,反衬出离情的伤感,以乐景衬哀情。而哀景哀情的送别诗就更多了,比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唐·薛涛《送友人》)等等。

在此,还有一点需要做一下说明,送别诗也并非都只是伤感离愁之情,比如,坡的《郡人送余东禅庄院》,诗前有小序“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诗歌前两联“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其中虽不免有离愁相扰,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乐景乐情尽在其中。

其次,描写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的景色。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诗中就既描写了别后友人乘舟出发后途中所见的江上景色(第二句),又描写了友人走后,诗人自己酒后睡醒见到的“满天风雨下西楼”之景。当然,诗人并没有同友人一起离开,所以,友人所见江上之景乃想象虚景,后者为诗人所感所见,乃实景。又如,王维的《淇上送赵仙舟》二三两联“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二联: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三联的写景“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两句,仿佛之前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之后,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

近几年高考题所涉及的送别诗也有此类景物描写,2010年高考江苏卷王昌龄的绝句《送魏二》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这种虚拟的情景的展示,更能表达朋友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同时也就把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一并倾吐出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价此诗“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而上文所举之例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与此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言自己留恋,而从别离之后对方的所见所感入手,代为之思,极大地扩展了意境的广度,虚实相生更增强了朦胧之美,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惆怅别情。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送别诗中,景物描写的空间若放到别后,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己,以想象虚写为主,其感彩,以哀景为多。

最后,还会涉及到目的地景物的描写。当然,此类景物乃想象虚写毋庸置疑,至于乐哀之分,则无定论,视具体诗歌而言。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尾联“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荆、郢,为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也就是柳宗一将去的目的地。这两句说的是此番一别,相思只能在梦中,梦中经常见那云烟缭绕的荆门之地。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又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第三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便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想象之中的虚写之景。再如,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三四句“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第三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最后一句从字面理解,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

综上所述,送别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十分值得一品,就空间变化而言,景物的描写可分为送别之地、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目的地三大类。其中,描写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运用多种描写技巧,以描写实景为多,但是景物的感彩乐哀都有,视具体诗歌而言;描写别后之景,又可分为被送之人路途之中所见之景和送别之人自己所见之景两类,前者主要是想象虚景,哀景为多,后者实虚皆可,也是哀景为多;最后,还会描写目的地的景物,虚景,乐哀皆有。而在实际考试中,命题人会把目光放在这样一些具体的考查点上,如描写送别之时之地的景物之时,除了景与情的关系之外,还会重点考查写景的技巧,而别后之景和目的地之景的描写,其抒情技巧除了本文提到的借景抒情之外,更多地还会涉及联想、想象等手法,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上一篇:路过青春微微凉 下一篇:后来春眠不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