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时间:2022-04-12 12:13:40

论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首都师范大学对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一项调查表明,新闻工作者普遍认为,记者应具备如下心理素质:较出色的思维品质(观察力、判断力、预测力、创造力、应变力、敏感、敏锐等),健康而积极的情绪情感(真诚、热情、乐观、温和、活力等),优秀的意志品质(有恒、执著、坚强、勇敢、开拓、拼搏、适应等),独特的性格因素(谦虚、自信、自强、幽默、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等)。笔者认为,以上这些较全面地概括了新闻工作者所需的心理素质,但有些过于全面和宽泛,而且在讨论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时,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他的从业动机。下面我们分几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一、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动机。

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动机,就是要求他们“立笔为公,不为权倾,不为利诱”,要“说实话,办实事,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要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不要把自己当码字工,码字卖钱;不要把职业当敲门砖,以此渔利;不要把自己当吹鼓手,做御用文人。要有人文关怀,能独立思考,超越个人的得失,关注人类的命运。新闻工作的目标一定要“济天下”,要对社会承担责任、担负义务,对民众进行启蒙,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而非愚弄他们成为“顺民”或者煽动他们成为“暴民”。媒体要更多地成为社会各阶层沟通的平台、桥梁和纽带,促进社会和谐。要对政府的政策制定给予更多关注,关心社会未来的走向,对社会不良现象要及时发出预警。高尚的动机能够拒绝名利的诱惑,克服暂时的困难,成就真正的事业。

二、新闻工作者要有稳定的情绪和饱满的感情。

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稳定的情绪,是说对工作不能忽冷忽热,要善于自我调节,新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压力,好的新闻工作者能够面对这一切,以柔韧性来对抗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有的记者,遇见自己喜欢的任务和题材就高度兴奋,一旦因为什么原因作品被“毙”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遇见不喜欢的任务就被动应付,结果写出来的作品味同嚼蜡。有的记者采访中高度兴奋紧张,结果采访结束后才发现很多细节都没有关注。这都不利于做好工作。在采访中应保持中度的紧张状态,过于放松就会忘了本来的任务,过于紧张也会降低效率。记者遇见不喜欢的任务时,要多想想完成这个任务的好处,诸如战胜自己,提高能力,获得经验等等,以此来让自己兴奋起来,投入工作。

新闻更多地靠形象感人,而非说理。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倾情投入,首先感动自己,而后方能感动受众。记者是否投入了真感情,受众能感受到。广播节目主持人和听众不见面,但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总是面带微笑,就是这个道理。“移情”的过程要贯穿采访和传播的始终。在采访时要尊重、善待采访对象,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喜怒哀乐,对其所面临的困难、痛苦感同身受,对方才会“掏心窝子”给你。写作和播音主持时再把自己饱满的情感“移”给受众,传者感动了,受众才会感动,传者在哪里流泪,受众也会在哪里流泪。某晚报记者在下到矿井采访后描写说:矿井里凉风习习,如同天然空调。在矿难爆炸声此起彼伏、矿工的家属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的背景下,这样的话语显示出记者对采访对象之隔阂、之冷漠,也反映出记者不谙世事,不知民生疾苦。

事实上,记者采访中产生的饱满激情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迅速冷却,这就要求记者及时把握,尽快形成作品,而不要等激情消退时再去凭空追忆。另一方面,在调动起饱满感情投入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可听任其泛滥。要牢记使命,此时你的身份是记者,客观记录发生的事件是你的职责,因此,情感投入之外,更要超脱。那种主持人做电视采访,和被采访对象哭成一片、记者采访体育比赛,光跟着激动忘了发稿的情况,都是失职,要极力避免。

三、新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理性。

理性主要是指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多加思考、善于思考,要运用正向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深刻揭示事件背后的意义。

良好的思考能力应从平时培养。每见到一件事情,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样”,追踪其表面现象下面的深层原因。新闻工作者应有开放的心态,只有心态开放才能思维活跃,进而才会有平衡的视角和公正的判断。比如离婚率的上升、婚前同居的增多,对社会而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比如报考公务员持续升温,究竟说明了什么?经常性地保持这种思考,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拓展报道思路,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厚度。当前社会正处在结构性调整之中,利益阶层分化明显,新闻工作者不要太情绪化地为某一群体代言,而应保持公正的立场,为公众利益服务。更多的时候,新闻工作者是倾听者、是记录者、是旁观者,他提供社会各阶层的声音,供大家作出自主和理性的判断。

四、新闻工作者应有坚强的意志。

新闻工作十分辛苦,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周而复始的截稿期限,24小时的警觉状态,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生活规律的完全打破,传媒竞争的加剧,聘任制和系列考评指标的采用等,都使新闻工作者始终生活在压力和挑战之下。有些情况下,新闻工作甚至充满了危险,记者在采访中被殴打,在行使舆论监督过程中被恐吓,甚至被罗织罪名告上法庭。战地记者更是处在危险的最前线,随时都可能被绑架、被枪杀。这一切都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意志坚强、精力充沛、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战争和危险毕竟不是生活的常态,更多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是日常工作的高压力。没有保障的聘用制,必须完成的每月定额和末位淘汰等一些不够人性化的制度让很多初入行的年轻记者疲于奔命。对于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新闻工作者来说,面对的是如何超越自我,穿过职业的“玻璃天花板”,更上层楼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求新闻媒体进行制度上的改革,体现管理中的人性化和人情味,用更正面的方式激励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正确看待事业成功和人生的终极目标的问题,过度的紧张状态既不利于自身的生活和健康,也妨碍了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

五、新闻工作者应有良好的性格。

一般说来,内向型性格宜从事和客观对象打交道的职业,而外向型性格宜从事和人打交道的职业。新闻工作需要双重性格,采访调查、现场报道、主持节目等工作环节需要外向型性格,而读书、学习、思考、写作等工作环节,内向型性格更适应。实际上,大多数人是混合型性格,稍偏外向或稍偏内向,在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突出性格中的不同侧面。

性格培养的关键是要培养独立的性格。这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动上的独立性,新闻工作常单打独斗,需要自己出门采访,自己协调关系,自己做出判断,自己完成任务,当然也包括在艰苦条件下独自生存的能力。二是指思想上的独立性,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要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要有怀疑精神,对别人告诉你的情况,要在心里多问几个“真的吗?为什么?”美国新闻界有句话:“如果你的妈妈说她爱你,记着,核实一下。”这话虽然极端,但它说明记者不应该轻易相信任何预设的前提,应该时刻保持思想的清醒和独立。

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任务,除了个人积极努力之外,新闻院校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和训练,新闻单位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给员工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心理疏导服务,以使从业者的心理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以适应目前极富压力与挑战的工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施宇

上一篇:中国记者的提问与日本宣传的效应 下一篇:关于家庭娱乐节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