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能说的语文核心价值

时间:2022-04-12 01:31:10

我所能说的语文核心价值

恕我愚钝,我向未思考过语文的核心价值问题。现在看到有人讨论语文的核心价值问题,才对这一问题略作凝视并在脑子里面转了几个圈,结果并没有转出来。我在想,既然是核心价值,则必然具备唯一性,而对语文而言,这具有“唯一性”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不存在的。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现今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尚处于较低的层次,暂时难以触及。

这样说的理由,在于我们至今还不明白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性质,据说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帅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实,语文单独设科之初,语文学科的性质,并没有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在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取向时,尽管存在多种主张,但都同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同时兼顾开发智慧、培养民族精神和思想品德等。解放之后,有“文”“道”之争,以及“工具性”与“思想性”的论辩。1963年,“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写进了大纲。1986年至1992年的九义语文大纲基本沿用了1963年的说法: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1996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出现了二元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0年的义务大纲(试用修订本)改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则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人认为我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我倒认为正好相反,是越来越模糊。最初没有追究语文的性质,语文应该干什么倒是明确的。后来定位于工具性,其实是把语文学科上位概念的性质视为语文的性质,事实上“工具性”最初是数学的专利。到了“人文性”,连上位概念也不是了,勉强可算是上上位概念的性质。这两者无论怎样“统一”,对于语文而言,恐怕都是一顶大得有点离谱的帽子。语文的性质如此模糊,又如何确定语文的核心价值呢?

在我看来,语文本来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它是一道拼盘,是杂糅了多个内容的综合课程。文字有文字的性质,语言有语言的性质,逻辑有逻辑的性质,语法有语法的性质,文学有文学的性质……当我们要追究其统一的性质的时候,难免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其实,对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各国的认识也很不一致。一般来说,实行分科教育的国家,争议很少,如前苏联语文学科分俄语和文学,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艺术,非常清楚。在语文属于综合学科的国家,争论就比较大,如英国、法国等。20世纪90年代,英国官方公布了一个权威性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导报告,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便列举了各种观点。这些观点有:1.“个人发展”观,着眼于语文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2.“学科交叉”观,强调语文课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3.“成人需要”观,着眼于学校之外的交际,强调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适应成人社会的需要。4.“文化遗产”观,即语文课有责任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化遗产。5.“文化分析”观,认为语文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来认识他所处的世界和文化环境。英国人的聪明劲儿,在于他们没有采用追究“××性”的简单化的做法,更没有讲究定位的唯一性。借鉴英国人的做法,我们的“统一”论,也不能说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专家学者在苦苦追寻语文的核心价值。现在依据袁健先生的梳理,列出以下四种:

“我们需要寻找能够来统帅整个语文课堂诸多目标的核心价值。人格教育,就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之一。”

“‘自主意识’应该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所谓自主意识,主要体现为主体地位上的自立、主体权力上的自决、主体精神行为上的自由。”

“语文的核心价值应是三个词:理解、判断、表达。语文,明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关于培养理解、判断、表达能力的学科。”

“于漪老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曾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袁健自己的看法是,“语文的核心价值应该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的核心价值不能离开语文的情、语文的思、语文的美、语文的趣的支撑”。

以上五种意见中,程红兵等比较谨慎,其理论意义也就有限。李研游离于语文之外,显得过分宽泛。四毛缺少概括性,即便是简单列举,也不全面。于漪还停留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释,并未明确语文的核心价值。袁健的看法比较机智,基本上能够涵盖多家的意见,不失为一种颇有理论价值的表述;不过,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新造的概念,虽然已被普遍接受,但其内涵与外延都还不是很确定,如果涵盖语文涉及的一切,恐怕难免全而空的嫌疑。在目前的背景下,欲追寻语文的核心价值,委实有点强人所难,令人尴尬,其结果不会比语文性质的讨论好到哪里去。我的意见,如果一定要追问语文的核心价值,不妨以法定文献新课标对语文的定义为基础,分两步进行考察。

首先是语文的人文性。无论语文的性质是不是人文性,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是无可置疑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以为语文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传承文化,而传承文化的凭借便是王荣生先生所界定的定篇,也就是经典文本。倪文锦教授指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学习经典,并不在于保证它的真理性或实用性,而在于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

其次是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曾遭到广泛的质疑,最后竟然还是被“统一”到了语文的性质里,必然有其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从工具性出发,我以为语文的核心价值应是培养语感。

但语感是一种直觉,是一种近似自动化的心理活动,就表达而言,“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者能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中驾驭语言的各种要素”;就理解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话语中各种微妙复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进行直觉性的领悟”。毫无疑问,语感属于语言无意识,“无法概念化规则化体系化,无法用明晰的语言展开教学活动,无法设定阶段目标明确的学习环节以对教学进行整体控制。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学习者也很难对自己的进步进行总结评价,因为学习并不会给他留下什么可明确把握住的东西,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说语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既无法传授,也无从考查,可以培养的应是对语言自觉关注的语文意识。

语文意识,本质上是对于语言文本的审美意识。一般地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语文意识审美的对象,既包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包括思想情感,语言风格。这是一种有意注意,须经过主体的意志努力才能得以发生,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即对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知识操作。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从训练语感的角度看,这种对语言的有意注意,正是通向对语言的无意注意——语感的阶梯。自然,语感是有层次之分的。对于任何一位学生,语感都有一个趋向更高层次的问题。当一个人一旦遇有自己的语感不能“处理”的言语对象时,必然要借助于语文意识去推敲琢磨。因而语文意识这一通向语感的阶梯,永远也不会因语感能力的增强而被拆除。

培养语文意识的凭借应是王荣生先生所界定的教材选文的另外三种类型——例文、样本、用件。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从众多诗文中提炼出来的概括性知识。样本大体相当于叶老的“例子”,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选文,进而养成阅读或写作同类诗文能力的目的。至于用件,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有关知识短文、背景资料以及引出话题的文章,都属于用件之类。凭借鲜活的知识与阅读、写作经验的积淀,养成对相关文本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的习惯,语文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语感也会逐渐得以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末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愈是动脑最多、揣摩最透的地方,人们的印象愈是深刻。不过,根本问题还在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同样,哪个学校里出现了才华横溢的语文教师,必然会有许多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表现出杰出的语文才能。

钱吕明,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及语文教育教学论文集各一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20多家报刊发表教研文章130多篇,其中1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转载。现居江苏扬中。责任编校:舒 坦。

上一篇:文本解读与文化自觉意识 下一篇:终身教育体系视阈下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