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励志文化激励学生成长

时间:2022-04-12 01:07:39

让励志文化激励学生成长

摘 要优化班级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校的必由之路。重视学校环境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硬”文化;关注班级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学校“软文化”,突显学校励志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关 键 词励志;班级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2

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文化育人的成效。近年来,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为了擦亮“励志教育”品牌,让励志教育思想“落地生根”,通过创建励志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励志成长,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文化强校之路。

一、培育“硬文化”:让励志文化外显于行

“硬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班级环境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班级环境文化主要指教室的环境卫生,美化装饰,学习氛围;班级行为文化主要指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硬文化”建设的优劣,能折射一个班级的整体精神风貌和质素。据此,学校在班级“硬文化”建设中,注意把励志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和落实上下功夫。

1.环境文化:“统一性”与“个性化”相融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环境文化建设重在感染、熏陶。就此,学校根据统一性与个性化结合的原则,统领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统一性”是指学校根据励志教育特色文化,对教室环境进行统一布置:教室前面黑板的正上方是国旗,国旗下面是“惟志惟勤、笃学笃行”的校训,校训左边是“班规角”,右边是“读书角”;后墙是黑板报,其上方为级训,左边是“荣誉角”,右边是“宣传角”。如此,教室的四面墙壁通过统一布置,形成了富有激励性的环境氛围,催人奋进。“个性化”即鼓励各班创造性地设计、布置、改善教室环境,体现班级特色,发挥创造力、表现力。如教室“四角”(班规角、读书角、宣传角和荣誉角)内容均由学生自主收集编排,各显神通;板报由每个小组轮流负责,个性彰显。如此,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了这种班级文化的价值导向和氛围熏陶。

2.行为文化:“集体性”与“自主化”相渗透

所谓“集体性”,就是学校每年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例如,评选“励志之星”,用榜样引路,让学生看有样板、学有典范、听有经验,增强行为文化建设的真实性和引领性。此外,每年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和感恩节等,各班同学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自主化”是指每个年级、班级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例如班级之间的篮球及乒乓球比赛、歌唱比赛、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自行组织、自发参与、自主评价。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发展了学生特长,又培养了学生健康情趣,促使学生奋勇争先、积极向上。

二、培育“软文化”:让励志文化内化于心

“软文化” 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指一个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制度文化主要指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对班级学生具有引领和约束作用。

1.精神文化:直抵心灵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教导、激励和聚力功能。一个班级如果没有精神文化,就无法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无法建立共同的班级愿景。为此,学校将“励志励学、成人成才”的核心办学思想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从如下两方面进行了努力。

(1)励志目标――“人人追求”。班主任结合校情、班情和生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各学习小组制订相应的小组励志目标,每个人则制订个人励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出努力。对班上少数落后学生,班主任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使他们能慢慢受到这些励志目标的感染,并进而使之内化为集体的励志品质和人格,成为前进的动力。

(2)励志班风――“个个有责”。班风是班级大多数成员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优良的班风像熔炉,对全班学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为此,学校在培育励志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持之以恒地融入励志教育思想,激励每个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文明有礼,奋发向上,为建设良好班风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抓住时机,通过丰富的活动打造先进班级典型,让活动成为培育励志班风的强大推力。

2.制度文化:学生作主

学校鼓励各班根据班情,围绕目标,自主进行制度设计,为建设励志向上的班集体提供有力保障。

(1)制度制订――“给我一个做主人的机会”。心理测试表明,共同参与制定的决策、制度,最易于为参与者所执行。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因此,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求班主任充分尊重学生意见,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如此集全班智慧于一体制定出来的班级制度,才能得到学生认可,才会具有生命活力和良好实效。同时,让学生参与制订班级制度,有助于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使之更加热爱这个集体,维护这个集体,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班级管理――“我的班级我作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学校要求各班均采用“班级工作全员负责制”“值日班长负责制”和“学生小组互评制”等,并建立了相关的自律小组负责制度,做到全体学生都参与管理,日常管理真正落实到人,且每月进行量化考评。这样,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心中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观念不断增强。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文化化人之效用。近年来,学校就是在这种理念的追寻中,努力创建富有特色的钪景嗉段幕,构建师生共同的励志精神乐园,取得了显著实效。未来我们将继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凸显学校励志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班主任发展学校:为班主任的自主成长奠基[J].中小学德育,2012(6):72-74.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上一篇: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在高中资优生问题解决中... 下一篇:运用NLP技术引导应激性创伤障碍学生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