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

时间:2022-04-11 10:35:16

“地方特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高校积极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与特色,结合自身学校的发展,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模式,即“地方特色”。本文将对这一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个人的一些拙见。

一何谓大学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

文化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对社会事物的融合、演绎与整合,是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体现。从文化的存在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流文化、次生文化、亚文化等文化模式在不同层面上共生共融、相互促进并不断发展。而校园文化做为一种文化模式,既包容于社会总文化,显示出与其它文化模式的共性,同时它又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显示自身的鲜明个性。同时,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或地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地方文化主要是从文化传统、社会心理、行为方式、道德状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高校文化产生影响。

校园文化地方特色的模式,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讲,就是将地方文化中具有标志性、影响力、教育性的文化元素融入或结合到校园文化中去,并最终形成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校园文化,这类校园文化大多存在于地方高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换言之,大学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就是一所大学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二大学校园文化“地方特色”的形成

1校园文化“地方特色”的基础――传统地方文化与校园主流价值取向的统一

校园文化地方特色的创建和挖掘过程,其实是传统地方文化与大学校园内主流价值取向的融合过程。校园内的主流价值取向来源于广大学生,符合广大学生的实际要求和社会现实。同时,校园文化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自然而然地要同地方文化进行多维、多元的交流。由此,通过有意识地构建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高校将自发的文化交流变成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交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引导和催化的功能。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也使校园文化充分吸收了地方文化中的精髓,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及多元化发展。

例如地处浙江西南一隅的衢州学院,是一所将“南孔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和应用的地方院校。这一独特校园文化的提出是基于衢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和在浙西南积淀千年的儒风雅韵。衢州是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的东南重镇,孔子四十八代孙“赐家衢州”,并在衢州建立了“孔氏南宗家庙”。因此,衢州素有“南孔圣地”之称,并被史学家成为“东南阙里”。自孔氏大宗南渡以来的880年间,儒家思想文化在衢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南孔”特色的独特地域文化。衢州学院认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才影响深刻,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华符合当代校园主流价值的取向,对于今天的大学生依然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由此逐步形成把“南孔文化”作为衢州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来建设的理念。

2校园文化“地方特色”的核心――文化传承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是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因而决定了其同时具有文化和学校的双重性质。其文化性决定了其诞生、发展、创新、延续等文化传承都是其应有之意,而其学校性则决定了其必然具有育人功能。两者的融合必须要在文化传承与育人功能上得以展现,并在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中使大学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对各自的文化积淀予以积极的扬弃和继承。

校园是师生时时处于其中的大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创造更为美好的人文环境,能及时提高师生的素质,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充满着传统地方文化的精神养分,是结合地方文化精髓与校园文化的综合文化模式,其育人的功能将借助地方文化这一通俗、实际的载体,影响和引领青年学子,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文化的发展要在交流、共享的环境中不断成长、继承、创新和传播,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正是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主动融合的共生体,是大学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文化表现,将有利于学校、教育、文化的共同发展与创新。同时,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都是围绕着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亚文化,两者之间主动的融合与交流乃至创新与变革,不仅是对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本身进行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与探索,同时也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3校园文化“地方特色”的表现――外化形象与内化精神的结合

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往往有比较明显的“标志”,其来源于地方文化的精髓,外显于校园文化的外部现象,并在内化精神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完善。同时,作为校园文化,它必然是一个外部形象和内部精神同时发展完善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校园文化地方特色的具象表现应当是外化形象与内化精神的结合。

校园文化地方特色的外化形象不仅仅只在于物理形象的构建,关键在于文化平台的搭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平台建设是可以将各类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整合在一起的重要载体。只有文化平台的建设有成绩、有效果、有影响,才能引领和辐射校园文化建设的其他方面。在文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所植根的地方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从中提炼出独特的地方文化精髓。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合学校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从而建设起具有针对性、能比较科学合理地传承地方文化又兼具教育功能的文化平台。例如温州大学植根于温州创业精神的创业园区,衢州学院的祭孔大典等,既很好地继承、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特色,也是被广大学生所接受、被社会所认可、被公众所关注的文化载体。

同时,校园文化地方特色的内化是决定校园文化是否真正具有地方特性、持续性的关键所在。仅仅局限于外部形象建设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对文化标志的照搬和复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内化精神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具体的实施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建设、文化精神培养、文化理论研究的方式,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反复检验、反思、改革,最终内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质。例如,大学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术理论研究。大学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地方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上占据重要地位,并藉此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这样的做法不仅从纯粹文化理论研究的角度讲是对地方文化的巨大学术支持,同时也将带来丰富的学术资源、大师名师资源和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柱。再其次,学术理论研究在带来实际效益的同时,将在大学校园内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这样的文化和学术的双重熏陶,不难想象将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多么良好的土壤和支持。

三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地方特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辨别与继承相结合

地方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文化都值得加以继承和推广。我们在辨别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同时结合校园教育的目标。这样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

2融合与创新相结合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处理好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的问题。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本身是两个独立的亚文化,并不存在着校园文化来源于地方文化,或倒置的本末关系。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融合、不断辨证发展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用校园育人的目标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其次,在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地方特色或地方文化应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仅仅引用了地方文化的名人、名士、民俗以及其衍生出来的地方精神并不足以成为校园文化的特色。简单的提取使用,只是强求特色的“伪特色”。

在继承地方文化中的精髓的基础上,更主要的工作是将其与大学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创新。地方性特色的培育需要大学的参与,校园特色的形成应立足地方社会文化的支撑。地方文化有其特殊的成长土壤,在进入到大学校园中后,其具体的发展方式、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等方面都要遵循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3可持续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时,还要有避免一时之举的现象。校园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历史的积淀、时代的高度和思辨的深度。因此,我们要避免在构建校园文化体系的过程中,盲目地选择一些地方文化来包装原有的校园文化,以期达到吸引眼球、博取一时关注的短期行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校园文化究其根本,不符合学校的长远发展,也不符合育人的真正目的,是最终要被淘汰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长远期待与目标,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地方文化来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断在此过程中完善和调整。

地方文化的本质客观地决定了其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性。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不应是狭隘的。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时,对地方文化一味褒扬的态度和地方保护主义意识膨胀,或是对地方文化的区域性狭视很容易导致校园文化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自成一体、独具特色不代表盲目排斥其他,虚饰夸大自我。

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吸取、摒弃、再吸取、再摒弃的过程。在建设自己的地方特色的同时,也要放眼其他校园文化的优势所在,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吸取其精华,结合本身的文化特质与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我们自己的校园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参 考 文 献

[1]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成水.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6]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 下一篇: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危机干预团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