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时间:2022-04-11 05:18:42

中国球迷习惯说这么一句话:“中国足球虽然差,但中国球迷是世界上最棒的球迷。”真是这样吗?事实上,中国球迷应该是世界上最不合格的球迷群体之一,他们对欧洲联赛和海报上的球星乐此不疲,却忽视了本国的足球,自己的联赛。这与中国足球的管理层犯下的是同样的错误。忽视联赛,再如何重视国家队的成绩也是一场空谈;忽视联赛,球迷的传统和文化也是一场空谈,“联赛为本,联赛应该是一切之根本”,这是最起码的道理。

当然,中国也不是没有合格的球迷,辽足南迁,金德南迁所引发的当地球迷挽留和政府干预事件表明中国球迷也有传统的意识,五里河被炸所引发的球迷死谏事件表明中国球迷也有文化的意识;全兴保卫战和工体点球击败伊朗的比赛时全场,燃烧的旗帜表明中国球迷也有万众一心的意识。但更多时候则不然,商业性质的球队迁移换作在欧洲,是无法想象的,球队只会降级,但以商业为目的的迁移简直是天方夜谭。首先传统和文化在那里,球迷不干;其次,全国到处都是职业球队,职业化都进村了,谁还要你迁移啊;另外,在队名夹杂着商业化也是很不纯粹的,大连万达、上海申花如何去跟罗马、曼联、国际米兰、尤文图斯,甚至洛杉矶银河较量,时光会抹去商业的痕迹,只有俱乐部的历史永远在延续。在中国,足球是属于谁的?这是一个问题。

“足球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该地区足球文化影响的标准之一。然而,这种概念真正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庭还远远不到时候,这些概念现在看来还很模糊,中国足球消费群体一直都处于被动地位,足球商业化受众基础分散且薄弱,很难形成完善和理性的市场。与中国国家队在世界足坛的崛起一样,中国“足球消费”要想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中国球迷要想赶上欧洲甚至哪怕是近邻韩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根据零点公司的调查,去年中国居民“体育消费支出”仅占“全民消费支出”的4%,而其中“足球消费”占据的比例则更少。中国大部分球迷消费者都来自学生群体,这类群体消费能力不高,消费模式也很单一,大部分都用来购买足球报刊和球星纪念品,他们很少到现场去看球,而是选择那些低廉的消费方式,比如通过网络和电视观看比赛。那些拥有较多财富的消费者,却对这些属于低层次的足球消费不屑一顾。

有趣的是,相比经济水平和开放程度更高的上海和广州,北京人似乎更愿意在足球上花钱。经济专家分析这是因为“北京人在消费情绪上有一种莫名的冲动”。让人意外的是,河南省尽管人均GDP水平不高,但他们在足球领域的消费支出始终都排在前列,和那些发达城市的球迷热衷追求那些“视觉消费”不同,他们愿意把大部分资金都化作对本土球队的支持。他们愿意跟随球队奔赴各个客场比赛,而不吝啬手中原本就不算丰厚的资金,这在中国拥有职业足球的地区中是个极为特殊的现象。

足球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形成传统,远远没有走进百姓的生活。申花的蓝魔拉拉队可以去学习国外球迷的鼓掌节奏和服装高度统一的模式,也可以模仿国外球迷的标语自己设计,但这一切都还只是形式,真正的传统和文化不是依葫芦画瓢就能学来的,必须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积淀,那种发自内心的死忠和自小的耳濡目染才能使球场上的助威声自然和谐地整齐响亮,动人心魄。

面对国家队历年在国际赛场中惨不忍睹的战绩,许多球迷放弃了中国足球,剩下的也不住地羞辱自己的球队,诅咒自己的球员。大家给出的解释是:受伤了,被刺痛了,我们理应有发泄的权利。没错,球迷当然有监督和批评的权利,但越是在谷底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怀着多一些希望给国家队多一些支持呢?坚强一点吧,伤痛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起成长,风雨后,总会有灿烂的阳光。

上一篇:国足亚洲杯另类吉尼斯 下一篇:收购英超,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