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济理论述评

时间:2022-04-11 03:42:18

西方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济理论述评

[摘 要] 西方经典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是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但由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特殊性,其对于我国实际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修整和扩展。本文旨在介绍西方劳动力流动的几种主要宏观经济理论,通过评析和对比,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迁移理论。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劳动力流动 理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从理论上解释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出以及与此相伴随的人口迁移现象已取得不少成就。其中,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最为系统、最富有应用价值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即无限剩余劳动力发展模型)。在刘易斯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基础上,费景汉和拉尼斯提出了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重视技术变化的“费一拉尼斯模型”。托达罗则在补充刘易斯一费一拉尼斯模型的基础进一步发展了二元经济配置的理论,为解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与两部门结构发展理论

刘易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了第一个人口流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部门能够在维持低工资水平下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使现代部门具有了不断增大资本积累和实现规模扩张的内在机制,进而生产的扩张会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与两部门结构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理论第一次清晰地定义了二元经济结构,指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显著差异,从而开辟了一个分析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该理论论证了劳动力流动、资本积累、现代部门扩张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联系,这种对复杂经济发展现象的简单概括不仅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大致吻合,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比较接近。但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传统部门边际生产率为零)、现代部门就业创造率与传统部门劳动力流动率相适应以及现代部门不存在失业、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工资在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之前保持不变等假定,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并且,劳动力流动与两部门结构发展理论将现代部门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确立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不断从传统部门流向现代部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资本积累是现代部门扩张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了现代部门的扩张作用,忽视了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

二、费景汉和拉尼斯的农业劳动力流动理论

在刘易斯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基础上,费景汉和拉尼斯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劳动力流动理论。他们认为刘易斯的二元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对农业生产在推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二是忽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重要前提条件。为此,他们提出了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重视技术变化的“费一拉尼斯模型”。该理论阐述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隐蔽性失业人口全部转移到工业中去。即当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过程中,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总产量下降、粮食短缺、工资上涨、工业贸易条件恶化、工业劳动供给曲线逐渐陡峭,从而使得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阻碍,工业部门的扩张有可能在全部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之前就停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工业部门扩张的同时,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在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不减少农业剩余产品,从而使工资水平保持不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由此,拉尼斯和费景汉提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城市工业部门扩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保证。如果农业发展是停滞的,那么在农业劳动力流出以后,农业总产量将会下降,农产品价格将会上升,提供给工业部门的生活资料也会减少,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会上升,这就限制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拉尼斯―费景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发展了刘易斯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该理论不仅把农业看作为工业提供所需的廉价劳动力,而且同时看作为工业提供农业剩余。因此,工农业两个部门必须平衡发展。第二,该理论不仅把资本积累看作是扩大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更强调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重大作用。

尽管拉尼斯一一费景汉理论对刘易斯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但由于它们以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城市不存在失业、假定人口不变为前提,所以除了存在与刘易斯理论共有的缺陷外,还有一个重要缺陷,即它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不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三、哈里斯一托达罗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理论

刘易斯与费景汉―拉尼斯的劳动力流动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淘干农业过剩劳动力“蓄水池”的过程,农业剩余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非农产业。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建立的城乡劳动力迁移模型,就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不顾城市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从而补充了刘易斯一费一拉尼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这种决策的依据包括两方面:第一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这是农村向城市非农产业流动的重要动力;第二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能够找到就业岗位的概率。引进这一概率变量,是托达罗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从而可以解释农民为什么在城市存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还会做出迁移的选择。只要在城市就业的预期收入现值比在农村就业的预期收入现值高,做出迁移的决定就是合理的。

托达罗理论具有重要的改革意义:第一;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失业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资本积累必然伴随劳动生产率的高,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就会低于工业产出的增长。另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概率就越大,从而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口流入城市。第二;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行为必须消除。在发展中国家,由某些政治因素决定的工资水平远于农民的平均收入,一般高2倍~3倍,有的甚至达4倍以上。收入的差距无疑将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第三;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和农剩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托达罗模型局限性:一是托达罗只关注城市失业,没有认清城市化意义,更没有看清正是城市人口的聚合效应创造了若干就业机会。二是托达罗认为不通过流动农村劳动剩余劳动力便可以发展农村,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纯粹是空想。在我国农民面临的土地资源向来十分严峻,我国有限的耕地在众多的农户之间细碎分割,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狭小的耕地上,使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现得十分明显,只有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大量地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经济才可能发展。

在劳动力流动理论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暗中假设了产业转移与城乡转移(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是同步的,所以没有涉及到产业转移与城乡转移的关系,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劳动力同步转移模式。这些人口流动理论都是建立在城市对劳动力具有无限吸纳力的基础之上,而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不具有无限性,因此也造成了这些理论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应用的局限性。尽管如此,这些理论对于研究我国农业劳动力迁移与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第一,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刘易斯、费一拉尼斯理论提出应通过依靠工业的发展和扩张来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托达罗模型则提出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第二,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条件。认为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提出了在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变具有阶段性。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必须重视农业和工业、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综合发展,循序转移。

但是,由于这些经济学家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分别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来的,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研究的着眼点不同,而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可能和这些理论特定的前提并不一致,因而这些理论及其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是有限的,还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威廉・阿瑟・刘易斯 施炜等译: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2]郭庸保: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理论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1989(12):38~45

[3](美)拉尼斯 费景汉:经济发展理论[J].美国经济评论,1961(9):536~566

[4](美)费景汉 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60

[5](美)托达罗: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农业模型[J].美国经济评论,1969(8):70

[6](美)托达罗:人口流动、农业与发展:两部门分析[J].美国经济评论,1970(8):126

上一篇: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 下一篇: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