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时间:2022-10-24 01:08:43

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摘 要] 经营者在其服务场所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有的保障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经营者违反该义务发生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一般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第三人直接加害行为造成受害人损害而且经营者有过错的情况下,经营者应承担补充的赔偿责任。

[关键词] 安全保障义务 补充责任 法定义务

消费者在从事住宿、餐饮、娱乐、旅游、乘车等活动时,因经营者的过错而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案件逐年增多,如凌某就餐因他人打斗致左眼重伤案、旅客王某宾馆住宿被抢劫杀害案等等不胜枚举。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要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经营者的硬件设备等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而导致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损害,这一般是物上侵权或者产品责任。第二种类型是经营者纯粹的不作为,没有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导致消费者受到损害。第三种类型是因为经营者没有制止来自第三方对消费者的侵害而承担的侵权责任。第三种类型即属于补充责任。理论上对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以及补充责任的研究等存在不足,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作粗浅论述。

一、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赔偿责任是侵权责任

民事法律上的义务主要分为法定的义务和约定的义务两种,一般说来违反法定义务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违反约定义务则可能承担违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交易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问题做出了直接或者间接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了经营者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得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除外。”由此可见,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赔偿责任属于侵权责任。

二、如何认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一直都是侵权责任认定中的难点和核心问题。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应借鉴“合理可预见说”与“相当因果关系说”理论。虽然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通行的“合理可预见说”与“相当因果关系说”等学说具有一定差异,但基本上都认为被告行为增加了损害发生的危险又无异常事件介入被告行为与损害的因果历程时,两者之间就成立法律上因果关系。或者说,原告损害只要是被告行为的通常自然发展的结果且被告对损害发生具有可预见性,那么就应当承担侵权民事责任。对于“相当性”或“可预见性”的判断需要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两大法系对法律上原因的确定也并没有确立统一标准来适用于一切案件。在多数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案件中,被告的不作为并不是损害后果发生的唯一原因,被告不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只是加大了损害发生的盖然性,或者说如果被告认真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则“极有可能避免损害的发生”。因此受害人无须证明消极不作为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只需要证明负有法定安全保障义务者不履行义务与损害之发生存在高度的可能性即可认定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三、补充责任排斥连带责任与按份责任

目前理论观点对于第三者侵权导致的经营者的补充责任性质的看法有所分歧。本文认为补充责任不同于连带责任,不属共同侵权。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才构成共同侵权:基于数个加害人有意思联络的故意侵害行为,属于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教唆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侵害行为直接结合而构成共同侵权。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即使数个侵权人之间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只要各行为直接结合而表现为行为竞合,仍将构成共同侵权。”在第三人介入的案件中,经营者只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损害后果之发生事实上完全是由于第三人的积极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经营者一般是过失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二者不存在意思或行为的共同性,显然并不能涵盖在前三类共同侵权行为中。另外,直接侵权的第三人是故意或者过失违反了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义务,经营者采取的行为只是消极不作为。在一个积极加害行为与一个消极不作为行为间也不能构成直接结合型的共同行为。因此,此类案件不能适用共同侵权的理论,经营者和直接加害的第三人不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在发生多因现象导致损害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多种形态,根据原因力的理论,因各参与的原因所发挥的作用通常不同所以加害人按照原因力比例承担民事责任。许多情形下要分析究竟经营者的消极不作为的行为还是第三人的加害行为构成损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几乎不可能。因为这些情况下如果没有第三人的加害行为,损害虽然必然不会发生;但如果经营者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其损害结果同样也可以避免。这就给责任的分配带来了困难。继而难以通过分析过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来分配第三人与经营者之间的赔偿责任,按份责任也不适用。在损害是由第三人引起的情况下,第三人和经营者的责任分配从根本上体现了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要求。《解释》规定经营者的责任是补充性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在无法确认加害人,或者加害人没有能力赔偿的情况下,由对其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经营者承担补充责任。当然,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在承担了补充的损害赔偿责任之后,有权向侵权行为人追偿。

参考文献: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得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97

上一篇:西方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济理论述评 下一篇:浅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