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4-11 01:29:30

云南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云南省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较低,部分人员素质较差,高层管理人员比较匮乏,这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为了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按照政府、协会、院校、企业等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培养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实施以来,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内外游客到云南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以及云南出境旅游人数显著增多,这使云南旅游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作为旅游业发展关键因素之一的旅游人才培养问题,更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就云南省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1 云南省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

云南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国际大通道”等机遇,实现了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2012年云南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57.84万人次,同比增长15.8%;接待国内旅游者1.963亿人次,同比增长20.2%。云南省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702.54亿元,同比增长31.2%。云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大省,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和西部之首。云南省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使得旅游行业、企业对旅游专门人才需求量大增。作为旅游专门人才主要培养和输送基地的旅游院校也随之大量开办,从2009年的12所,增长到2012年的178所,全国排名第三。

虽然云南旅游院校大量开办,但中职学校占大多数,截至2012年,普通高等院校为38所,中等职业学校却达到了140所,是全国中职旅游学校数量超过100所的3个省份之一。受云南中职旅游学校比重较高的影响,高、中职毕业生数比为1∶3.1,远高于全国平均1∶0.9的高、中职毕业生数比,高校、中职毕业生严重失衡。2012年云南旅游行业职工教育培训总人次是111976人次,全国以湖南、广东的培训总人次最高,分别为547986人次和452406人次,为云南培训总人次的4.8倍和4倍。加之,人们对旅游行业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起点低,知识含量低,工作辛苦,薪酬低,难以吸引高端人才。从而造成了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无法与“旅游大省”相匹配,无法满足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 云南省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政府、企业与旅游教育机构各自单方面努力日趋增强,但以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导、多方共同研究旅游人才培养的合作体系尚未形成,整体功能发挥不足。特别是行业协会服务、协调、监管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表面重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但实际运作差距甚大。各地重旅游促销,轻人才培养的现象很普遍。旅游企业也舍不得投入,且短期行为严重。

2.2 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能力不强

师资是影响旅游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旅游院校师资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行”的。高水平的旅游专业师资紧缺,多数教师是由管理类、经济类、地理类等相关学科转行而来,缺乏旅游管理的系统教育,更没有旅游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授课时多为照本宣科,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不到15%。由于学科地位不高,优秀师资流失、缺乏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旅游师资配置大多不能及时追随业界的发展趋势及技术流程,无法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及时更新。

2.3 人才培养不太适应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旅游教育处于“大产业、小专业”的境地。高层次旅游教育实力不强,不能满足旅游业大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旅游专业特色被其他强势专业所掩盖,许多院校的旅游专业面临着停止招生或招生规模下降等不容乐观的局面。

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旅游人才的供给方面来看,不少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低,或流向其他行业,出现了企业人才短缺与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4 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不高

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竞争。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再加上薪酬机制、激励机制、职称机制等不够健全完善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无法吸引大批人才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导致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与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状况。

目前,云南省有72万人直接从事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服务,350多万人参与旅游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具有大专、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约占总从业人员的20%;中专、高中学历约占6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20%。具有技术职务的从业人员约占总数的10%,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非常少,更多的是中级和初级技术职务。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旅游管理和技能人才就更少了。

3 云南省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大旅游教育”的新格局,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

旅游业是大产业,大产业需要大教育。因此,按照政府、协会、院校、企业等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旅游教育必要的支持,同时在宏观上更好地引导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为人力资源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政策和制度的保障。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监管的功能,广泛参与旅游教育及研究活动,开展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旅游企业与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承担研究课题,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富有行业经验的师资,双方互利互惠。由此,形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构建全省旅游人才梯级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旅游人才省、州(市)、县(市、区)和企业四级教育培训机制和运行优良的远程旅游教育培训网络,形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大旅游教育”格局。

3.2 构筑旅游教育研究平台,造就不同层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建议设立省和州(市)两级专门的旅游教育研究机构,筹建全省性的研究旅游教育学术团体――云南省旅游教育学会,为旅游教育提供研究与交流平台。结合旅游教育实力和特色,分区域、分步骤、分层次地在我省设立若干旅游师资培养基地。从师资这一源头要素上保证旅游教育的整体质量。造就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能胜任旅游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实行“双师双聘”,打造“创新旅游”特色教学团队。一方面聘请知名旅游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授或教师,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聘请一批旅游类专业的师资。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产业联盟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去有关政府机构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鼓励有才能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每年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的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旅游教育经验,提升我省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品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3.3 紧随人才需求动态,形成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旅游院校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作为教学课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保证院校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成功对接。根据旅游人才市场现状,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实际。综合院校有更好的条件培养“宽口径”的人才,有实力开设休闲生态旅游、会展旅游、出入境旅游等相应的前沿专业以及相关课程。单科院校和专门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院系,可以选择培养相关的专门性技术性人才。例如,生态旅游导游服务技能、会展管理操作技能、旅游专业外语技能等。

整合校政企外四方资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他们深入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国际合作办学的四方优势资源,成立合作办学理事会。进一步发挥各方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不同功能。增强办学活力,形成在招生生源、产业、师资队伍建设、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就业、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对接。完善“三双一突出”(双主体、双导师、双课堂,突出职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3.4 以培养综合素质为重点,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

建立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云南省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应重点培养以下素质和能力。

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是每个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宾馆、酒店还是旅行社、景区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这种素质,才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必须培养从业人员时时为游客着想,处处为游客服务的思想品格。

加强行业诚信教育。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品牌意识,打造诚信旅游的呼声越来越高。因诚信而引起的旅游投诉越来越多,如旅行社擅自减少旅游景点、擅自增加购物点与自费娱乐项目、擅自降低住宿饭店、餐饮标准,造成游客滞留等,这些都反映了旅游从业人员总体诚信教育不够。急需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特别是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诚信教育是旅游教育当中最重要的内容。

提高英语和东南亚、南亚各国语言的听说能力。我省高度重视推进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客源市场增长迅速,成为云南省增长较快的主要客源地区,特别是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游客日益增多。因此,我省的旅游人才培养应加强针对性,即在重视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还应把东南亚、南亚各国语言作为院校旅游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外国客人。

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没有特色,就不可能吸引游客。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掌握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云南的旅游业长盛不衰,永葆活力。

实施全员培训工程,形成多层次培训格局,重视高层旅游管理人员的再培训。为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应在一定时段内实行不同层次的在职轮训。培训方式可实行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格局。并且可建立培训网络,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为旅游人才的就业、晋升奠定基础。

3.5 积极开展旅游教育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旅游人才培养基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非常需要大量的国际性旅游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应该了解中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熟悉世界酒店业的管理规范,通晓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旅游企业的国际惯例,懂得世界各国的风土民情与人文习俗,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的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国际组织教育培训机构先进的管理、培训理念,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步伐。

综上所述,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加快云南旅游人才培养的步伐,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才能达到以人才推动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2009~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年报表》.

[2]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

[3]刘宏盈.面向东盟的广西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J].创新,2013,(1).

[4]程柯.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

上一篇: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下一篇:初探“学会学习”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