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通”和“同”说开去

时间:2022-04-11 01:33:05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中,山东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标注某字“通”某字,有的标注某字“同”某字,如同是《论语十则》一课,注释就有三种说法:①[说(yuè)]:“悦”的古字,愉快。②[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对于刚涉足文言文学习的初中生来说,他们肯定一头雾水:什么是“古字”?“通”和“同”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在以往的教材中,“同”是指异体字,“通”是指通假字,而“古字”则是指“古今字”。

简单地说,古今字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形体分歧的字。例如:古字“辟”,兼有后代产生的“避”“壁”、“僻”、“譬”等字的意思。因此,我们就把“辟”与后起的这些字称为古今字。原有的汉字“辟”称为古字(或初文),由它演变而产生的汉字称今字(或后起字、区别字、分别字)。为了便于初学,一般把古今字当作通假字处理,不再严格区分两者的界限。

异体字是一种不同形体的字,但不同于古今字,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使用,例如“村”和“”。文化部和文改会1955年12月联合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都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提出的异体字作了修订,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异体字为非规范汉字,除了像“姓氏中的异体字”等六种情况使用外,其他场合不允许使用。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无须再对学生提及异体字。如《核舟记》中“箬篷覆之”中的“箬”和“”为异体字,注释中就不再标注。

相比之下,我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字”的生命力就非常强大,至今令人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它们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之中,而我们如果不掌握通假字的用法,则无法对古籍进行有效的学习。“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也叫“通借”,即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通借不同于“六书”中的假借,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通借“本有其字”,而假借“本无其字”,但习惯上也有把“通假”称为“假借”的。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通假字,是广义的通假,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音通假,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另一个字,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通假字,如以“蚤”代“早”、“亡”代“无”等;二是古今字,即古字与后起字之间的相互替代,如“禽”代“擒”、“说”代“悦”等。“禽”和“说”原是古字,“擒”和“悦”则为后起字(今字),但在今字产生以后,仍有人书写古字,这就发生了以古字通假今字的现象。习惯上,通常把这两种现象都看作通假字。

按照通假字与本字的形体联系,我们通常将其分为三种情况:一、声符与本字有联系的通假字(包括通假字只是本字的声符,或本字只是通假字的声符两种情况)。如“知”通“智”,“阙”通“缺”;二、只有声符相同,形符不同的通假字。如“距”通“拒”,“畔”通“叛”;三、字形完全不同,纯粹因音同或音近而替代的通假字(包括同音、双声[声母相同]、叠韵[叠母相同]三种情况),

如“裁”通“才”,“有”通“又”。

之所以说“再谈”,是因为通假字这个文言文字现象已被众人屡次谈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汉字经由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洗礼,有的面目皆非,甚至张冠李戴,然而历代文人总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探究一个字的身世,这种精神令我们敬佩,因为正是这些学者的执着才让我们有幸看到历史的真实,才使我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而不至于数典忘祖;而正是出于这种历史责任,所以现代汉语中才出现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7―9年级的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初中课本注释中所出现的“通”、“同”、“古今字”等说法确实令他们一头雾水,其实现在都可以宽泛地归纳为通假字;这样减少的是由不同概念而带来的迷惑,增加的是他们对古籍经典的兴趣;同时,笔者认为,以后初中课本的注释完全可以考虑去掉“同”和“古今字”这样的提法,一律按通假字来处理;当然,作为“解疑答惑”的师者,却万不能“盘子喝水――漫着来”,“一盆糊涂一盆酱”混为一谈,既然老祖宗的课本我们决不能恣意的更改,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认真钻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只不过这项工作会由专业人员去完成。我们作为初中生的文言文启蒙老师,都系统地接受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理应了解并掌握这些语言现象,只有这样,当学生问及相关问题时,才能高屋见瓴,将正确的知识教授给他们,而不至于误人子弟。济宁273165)

上一篇:谈《阿Q正传》的语言艺术 下一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