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校园安全体系内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04-10 06:49:55

试论校园安全体系内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西南大学法学院,重庆市400715)

【摘 要】本研究从现下校园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现状等方面入手,通过思考为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写作背景,对于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做具体的介绍;第二部分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探讨校园安全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为本文章的重点,提出关于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机制建立的思考。

【关键词】校园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教育

一、由新时期中小学生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一方面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存在安定团结的大局面,另一方面又不乏潜在的危险因素。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校园安全问题,从立法到行政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保护,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危险因素无处不在,令人防不胜防,对校园安全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早就于1996年确立了全国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提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但从近十几年的成效来看,对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流于形式,传统注重成绩和学习的教育观念也使得安全教育边缘化。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应切实实行,且其需要一个涉及全社会的培养机制而不仅仅是靠学校来实行。本文所研究的正是怎样构建这样一个机制,使其成为校园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现状

长久以来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致力于校园安全教育的研究,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证明,我国的安全教育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学生缺乏安全知识或者不能在危急时刻自如的运用相关技能。综合大量的调查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⑴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安全第一”、“安全重于泰山”这些话耳熟能详,人们能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转化为行动的却少之又少。一方面,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小概率事件,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身边存在的潜在危险,在行动上应付了事。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文化往往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至学校、家长甚至学生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习上,安全问题沦为课余时间的一句口号或一次意义不大的活动。

⑵安全资源分配存在地域差异。安全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大中型城市与小型市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城市中,人们的安全意识更高,政府也有庞大的资金投入用于市政工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紧急演习。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和小城镇,资金的不充足使得部分学校连正常的教室和书本都难以保证,更谈何安全教育的投入,因此全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中小学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

(3)学校相关教育形式化。虽然现在有部分学校开设有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大都形式化,层次较低,学生提到火灾就是“捂住口鼻”,缺乏实际操作和长期的训练,学生根本没有掌握相关技能。更有一些学校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展,进行全封闭式的教学,杜绝学生与危险源接触,体育课也变相成了课外活动课。这种因噎废食的行为反而使学生受到约束,不能和大自然接触,安全知识也只能纸上谈兵。

⑷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的言行也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家长虽然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再加上自身能力局限,可能盲目的教给孩子一些不正确和不科学的避险知识。

三、关于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机制的设想

构建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机制,可以在校园安全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自身的素质。笔者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对相关机制的构建提出以下设想:

1、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政府导向。任何一件事物要得到完整彻底的保护,都需要法律对其加以确定。我国法律规定了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但并没有强行规定对子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虽然设立了全国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但仅仅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活动是不够的。在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认为政府的政策和相关法规对学生安全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超过了半成人数。由此可见,相关教育法规中应明确具体的指出在全社会开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为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提供一个法治的背景。同时,教育部门应规定相关课程的开设,每一学期必须有多少课时,使安全教育成为一门常规的课程。教育部还可以编写教学大纲,便于教学借鉴。作为地方政府也应当以身作则,提倡安全教育,使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关注中小学生安全的氛围,关注国家的未来。

2、学校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应树立一个这样的观点:让学生在做好防护的环境中去感知“危险”,了解“危险”,懂得如何去避免“危险”,实现自救和互救,而不是一味的将学生关在教室里远离危险,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学校可以编写自己的安全手册,可以邀请当地安全部门和家长、学生等的加入,便于大家的沟通和交流,也能使安全手册更为实用。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设有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导学生如何避险。还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增长和锻炼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做到训练有素。

3、家长积极配合,科学讲解安全知识。家长自身要有安全意识,也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讲解给孩子。对于学校或社区等的活动,家长也应积极配合。了解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最好能参加亲子活动,可以在活动中加深与孩子的了解,并使双方都学习到了安全知识。

4、社区或公众活动对培养机制的补充。社区是学生活动的又一重要场所。社区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要担负起一部分培养的责任。尤其是节假日,社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建设成为了学生喜欢去的地方。一方面,社区应加强自身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社区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丰富青少年生活的同时也使其获得知识。

5、建立健康向上的青少年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每年的寒暑假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休整,但也是各种安全事故的高发阶段,学生出门旅游、下河洗澡等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危险。这个时候专门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锻炼毅力,也能增强与同龄人的交流,从而提高安全素质和修养。

以上所列几点并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由这几点相互交叉和联系所形成的全社会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体系。

以上是笔者对校园安全体系所做的一些探讨,希望能为我国校园安全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尽绵薄之力。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现下的少年才能在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滕红琴、赵慧敏等:青少年自我保护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曾洁珍编著: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孙云晓、胡霞著:“较量”背后的沉思:中日儿童教育比较[M].郑州:海燕出版社,2003.

4、陈惠萍:中小学安全教育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6月.

5、石霄:日本中小学“综合学习”研究——以1998年版和200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比较为中心[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4月.

上一篇:浅论民商法视角下大学生兼职实习权益的法律问... 下一篇:从国有经济法律关系看经济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