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有经济法律关系看经济法的价值

时间:2022-10-14 08:02:22

从国有经济法律关系看经济法的价值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200042)

【摘 要】经济法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因其地位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当前所面临的结构变动与重组,使对经济法价值的探讨愈加重要。以经济法调整范围内的国有经济法律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国有资产监管关系、国有资本运营关系、国有企业改革关系的分析,论证经济法的价值是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是经济法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经济法;法的价值;社会整体利益

一、经济法的价值是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是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法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是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 法的价值是社会价值系统中的子系统,一般包括公平、自由、效益、安全和秩序等内容;同时,法的价值也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公平、自由、效益、安全和秩序等要求。

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一样具有多元价值,但是,当价值体系中的多元价值发生冲突时,经济法应当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本文认为,经济法应当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经济法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垄断的背景下,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动因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所形成的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但市场机制又存在盲目性,所以会造成市场失灵和混乱。于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就应运而生了。经济法作为部门法产生就表明在法律领域里,传统的法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新的价值开始形成——追求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经济法的目标价值就是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这里的“效益”是指社会整体效益,比经济效益的内涵更为深刻和广泛。它不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福利、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微观和经济的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法的价值也是对于法的应然性的研究。探讨法的应然性,必然会涉及到应然相对的实然状态,也即现行法律的规定。但我们的研究不应止于此,而应该继续研究使然的状态。所谓使然,就是使得价值目标变化的过程,使应然的价值目标成为更合理状态的过程。而经济法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其地位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当前所面临的结构变动与重组,使对其价值的探讨显得尤为紧迫。

首先,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效益,体现为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以保证有充足的公共产品保障人民生活,完善社会福利,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经济法追求的社会整体效益,体现为充分发展物质文明和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改善人文和自然环境,优化和发展人的自身价值,促进人类进步;再次,经济法追求的社会整体效益,还体现为国家或民族经济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益实现的最优化,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等等。

二、从国有经济法律关系看经济法的价值

国有经济法律关系属于经济法调整的范围之内,是经济法调整国家与市场主体关系的主要内容。

国有经济法律调整国有参与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国有资产监管关系,其二是国有资本运营关系,其三则是国有企业改革关系。

国有资产监管关系是指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运用监管的手段,对国有参与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的规划、检查、督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对这一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被称为国有资产监管法。此部分内容还包括国家投资决策法、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法、国有资产统计法、国有资产审计法、国有资产收益法、国有资产流失查处法等。在国有资产管理法领域,同样体现着社会整体效益优先这一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国有资产是国家所有的财产,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因此对国有资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更需要用效益理念去强化。在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的构建和运作中,只有用效益理念指导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才能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

国有资本运营关系是指国家或政府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将国有资本投入特定的企业或金融性的控股公司、投资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对这一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被称为国有资本运营法。国有资本运营法具体包括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法、国有资本委托经营管理法、国有资本租赁法、国有产权交易法、国有控股公司法等。 国有资本的运营必须有利于充分调动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积极因素。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分配社会财富的优先考虑因素,实际上就是用效率促进社会财富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效益价值追求。作为国有资本运营法,承担着对国家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使命,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否,一方面体现在经营中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有经济运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保障。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国有资本运营关系,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效益。因此,国有资本运营关系也充分体现了社会整体效益这一基本价值取向。

国有企业改革关系是指运用国有资本投资成立的国有企业,在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断改进外部条件及内部管理,从而形成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对这一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被称为国有企业改革法。国有企业改革法具体包括:国有公司法、国有公司内设机构设置法、国有公司经营管理人员薪酬法、国有公司重整法、国有公司破产清算法等。通过法律对国有经济进行调整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与控制作用。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在于实现社会总量平衡,协调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总体利益。这与本文想要论证的经济法基本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尤其是作为宏观调控法基本法的产业结构调整法,其效益精神的贯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产业结构调整法作为国家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其立法宗旨就在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完全符合其法律规制的目的。

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点深入与外国对比来看,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把中国的“国有企业”与西方的“公企业”等同起来,混淆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西方的公企业改革,不恰当地把公企业与特殊法人分离开,而且把提供基础设施及其服务的国有企业与提供私人物品的国有企业等同起来,不适当地把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当作提供私人物品的国有企业一样,都置于《公司法》的框架下,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并普遍采股份制改造进而上市退出的方式进行。但是,在西方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其改革初期,更多地是采取特殊法人——公企业的形式来展开,只是到了改革后期才部分地采用上市退出的方式进行,有的甚至于是把已经民营化了的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收归国有,转变成公企业,例如英国和美国。

表面上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改革路径问题,而本质上却是制度安排的效益问题,即基础设施及其服务的提供为什么需要由公企业来提供,亦即在提供基础设施及其服务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上,公企业的制度安排与私企业的制度安排哪个更有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国企改革中,制度的选择、改革路径的确立,实际上不处不是对效益的选择。全都体现着经济法社会整体效益的价值。

综上可知,社会整体效益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着传统民商法无力解决的诸如交易成本过巨,市场失效、外部不经济等问题,使得市场运行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要求国家行使其调控和规制经济的职能,以减少交易费用,克服市场失灵。因此,效益无疑要成为经济法的主导价值,是经济法价值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贾海燕.经济法的价值分析[J].法学论坛,2002(6).

[3]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取向[J].法商研究,1997(1).

[4]纪梦然.经济法价值的分析与比较——关于经济法存在的价值依据及其存在的必要性[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5]段葳、曹胜亮.经济法价值的研究回顾和评析[J].理论界,2008(2).

[6]黄泽林.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3(1).

[7]顾功耘.国有经济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思考[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4).

上一篇:试论校园安全体系内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下一篇:关于“礼”“法”关系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