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误差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4-10 11:54:30

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误差的原因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893-01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艾滋病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传染病,我国已列入法定传染病[1]。输血安全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国内采供血机构,执行血站基本标准,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年下发的《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献血者的血液,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进行抗-HIV的筛查。本文对经2次筛查的抗-HIV阳性反应标本,上报后确认的抗-HIV阳性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2000~2005年经体检,乙肝表抗快速金标初筛合格后采集的208 470例次血液标本。

1.2 试剂:采用上海科华公司、厦门新创公司和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提供的HIV(1+2)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双抗原夹心法和双抗原夹心二步法),批检合格,在有效内使用。

1.3 仪器:瑞士澳斯邦(AUSBIO)FAME全自动化血液检测酶标分析仪。

1.4 检测方法:按照诊断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采用双人双试剂检测献血者抗-HIV。初筛血液标本抗-HIV结果呈阳性反应或单家试剂呈阳性反应标本均再次剪取全血袋的辫子血,进行双孔复检,结果双孔阳性或一阴一阳标本,均上报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认。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从表1中结果看,检测抗-HIV的方法,从手工到半自动到全自动化血液检测酶标分析仪器技术的改进,检测技术越来越规范化,检测的准确度也越来越高,仪器加样保证了加样量的准确一致,减少了板块中的孔间差异,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说明目前使用的ELISA法,在献血者的血液的抗-HIV检测中基本能达到安全用血的筛查要求。

表1结果分析,由于酶联免疫诊断试剂是一种生物制品,具有生物活性,易受温度、 孵育时间、洗涤等诸多因素影响,2次筛查抗-HIV结果与WB(蛋白印迹法)确认的结果比较确有很大误差。原因其一:试剂盒中出现的各反应板之间或同一块板各孔之间孔间差异而导致结果的差异大,造成的质量均一性不好,而且由于2次筛查使用的试剂敏感度比较高,这虽防止“漏检”,但却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可疑”标本,其二,通常情况,HIV的筛查实验有阳性反应的结果中很大比例是由非特异性因素造成。由于HIV的病毒抗原与其他逆转录病毒(HTLV)有交叉反应,HIV的感染的淋巴细胞抗原与一些人血清中的HLA抗体有交叉反应,故有一定的假阳性,因而,凡酶标法测定结果为HIV抗体阳性者需经免疫印迹法(WB)加以确认[2]。其三,在HIV实际检测的结果判断中,确定为阳性比确定为阴性更需谨慎。有报道“窗口期”的长短存在很大差异,并与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敏感度有关[3]。因此,在实际检测时的HIV的结果判断上,把阳性反应范围扩大在cut of值加20%为灰区是很可取的。对灰区内有反应的标本,均需要再次剪取袋血的辫子血进行双孔复检,结果仍在灰区内则报告为阳性反应,可报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认。实验中必须观察整块反应板,若反应板中有标本孔显色明显,其OD值虽然稍低于灰区范围,该标本应谨慎对待,再次用辫子血和管血标本同时进行双孔复检,再次复检结果与上次结果对比分析,再作判断,发出报告,为受血者的健康又多增设了一道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

[2] 刑培清,刘玉振.实用输血检验[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182.

[3] 胡光斌.国外医学[J].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24(4):343.

收稿日期:2006-12-0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56例肺栓塞患者心电图分析 下一篇:创伤性膈疝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