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瓦片造型,开设特色课堂

时间:2022-04-10 10:31:45

初探瓦片造型,开设特色课堂

“探寻本土资源,开设特色课堂”,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而以“瓦片”为题,新颖、独特,既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这也正好符合小学特色美术课堂的新思路。

一、探寻“瓦片”历史,构想特色课堂

探寻历史的过程是由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完成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寻瓦片的足迹,使构想瓦片特色课堂更具吸引力。

1.探寻瓦片的“足迹”

现代使用瓦片的足迹主要是乡土建筑的屋脊和古朴园林建筑。瓦片的历史的足迹归纳为四个阶段:

A.“华夏第一瓦”距今已有四千年,是形式多样的精美陶片;

B.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期已经开始大范围在建筑上使用瓦;

C.自古“秦砖汉瓦”是说明瓦的形态,图案装饰在建筑中使用的辉煌。

D.明清时期民居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流檐翘角,宏伟壮观。

2.感受瓦片的“价值”

泥土变成的小瓦片吸水性很强,是屋面重要的防水、遮阳、避雨的材料,用它盖房可以使屋内冬暖夏凉,发挥着特有的使用价值。小瓦片还可以组合排列出各种图案从装饰院墙和屋脊。小小的瓦片排列成有序而变化的形,给人秩序美和节奏美!这也使得小瓦片在园林设计中显示出独特、古朴的装饰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见的小瓦片的老建筑成为文化传承交流的媒介:如南京甘熙故居、南京秦淮民居、苏州园林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也是探索和发现小瓦片知识的过程。小瓦片作为特色课堂中的主角是非常具有时代感的。

二、“瓦片”造型,开展特色课

1.收集瓦片的趣味

在交流、收集、整理瓦片的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的地方,通过不同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瓦片,感受到了寻找的快乐,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并对“瓦片”造型充满期待。

2.瓦片造型

认识瓦片来源于生活,探索瓦片的造型表现也应当立足生活而高于生活。瓦片的造型表现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使瓦片造型表现更具立体感。

A.“摆”小瓦片。小瓦片成为建筑材料,它的排列具有科学性。智慧的人类掌握了层压、俯仰排列瓦片,有的瓦上还有瓦钉和瓦环,用来固定瓦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瓦片排列要遵循美的形式感:重复与节奏、变化与统一。排列组合瓦片造型时,瓦片可以立、卧;可以俯、仰;可以纵、横排列等。然后将排列好的瓦片造型记录下来,再通过现场和多媒体的展示进行评价。摆小瓦片的活动可以反复创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

B.“画”小瓦片。艺术家发现小瓦片的悠久历史和古朴的气质,“中华瓦片画”就形成了。在青黑色的瓦片上画出各种图案,将瓦片变成艺术品,既有古朴的气质,又有现代的气息。油画棒画适合一、二年级学生操作,简洁易行;刮画适合三、四年级学生操作,趣味生动、表现力强;水粉画适合五六年级学生操作,色彩浓厚、装饰效果突出。其次是构图与色彩表现:a.油画棒瓦片画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色彩进行构图,直接上色。作品效果粗犷,趣味丰富。b.先把瓦片浸在石灰水中,取出晾干,瓦片成白色,然后直接用刮刀造型表现,作品黑白效果强烈,刀味十足!

水粉瓦片画作品色彩具浓厚感,色彩艳丽多姿。用白色粉笔构图,粗犷黑白色的强烈对比,使构图醒目。每个颜色中加白色,这样可以使颜色在瓦片上更亮丽。画好的精致作品可以用托盘陈列,也可做成挂饰,美化生活,使特色美术课更加具有趣味性和表现力!

C.“塑”小瓦片。黏土柔软湿润,可塑性强。将黏土与瓦片结合,是亲近自然,是艺术创造。

瓦片形状可以是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泥塑瓦片的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陶坯,然后将坯筒剖开,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也可用泥片直接塑形。手工泥塑的瓦片的厚薄不均,反面有手摸痕,表面可以用有粗绳压印肌理,增加瓦片的立体装饰感,其中的方法有搓、捏、压、卷等。泥雕瓦片是在塑好瓦片的基础上,应用“加减法”在瓦片上雕出各种形象。形象的选择可以是学生自由创作,也可以是学生在学古的基础上进行临摹或创作。这样,泥雕瓦片的作品就更具有观赏性和深度,从而让学生深深爱上传统文化。

黏土造型瓦片能满足孩子们好动、好奇、好胜的需要,可随形、随时、随地自由发挥,既能丰富想象,张扬个性,又能发展创新思维。应用黏土造型瓦片是立体的、直观的,与“摆”瓦片、“画”瓦片相结合,使瓦片造型特色第二课堂更具立体感。这样,多种形式的表现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追求。

三、理解“瓦”的艺术,拓展特色课堂

深究瓦的历史、探寻瓦的奥秘、感受瓦的艺术。“瓦”作为特色美术第二课堂,内容多样、形式丰富、表现独特、有超强的吸引力。“瓦”还包括很多种类,如“脊瓦”“瓦当”,它们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既有使用价值,又是艺术和权威的象征。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理解“瓦”的艺术,可以使“瓦”特色美术第二课堂更具有广度、深度和创新性。

上一篇:Kodály音乐教育方法初探 下一篇:巧用“二力”提升音乐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