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来,杭州“非遗”保护有进步不过,保护和传承的路还很长

时间:2022-04-10 02:03:47

七年来,杭州“非遗”保护有进步不过,保护和传承的路还很长

6月22日,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中国大运河顺利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联通南北的关键航道。这次中国大运河的入选,也让杭州成为双遗城市。2011年,杭州西湖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开了西湖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序幕。大运河的入选,也让杭州的运河文化受到了更多关注。运河周边的环境、人文、民俗都成为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

申遗,正让那些已经远离或者正在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关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已经消失许久的文化感受和民俗感动。

杭州非遗保护现状

文明的演进与发展,已经有8000年的悠久历史。

而杭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发觉和保护,仅仅7年。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

2007年,杭州市首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参与工作人数超过1.5万人,各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层层进行普查人员培训,开办培训班超过300期,培训骨干普查员6000多名,兼职普查员超过一万名。

半年之后,42万多条非遗线索、总计18门类30168个项目,从深山里、古镇中,从农妇的手指尖翻飞出来,其中还包括12869名重要艺人及传承人被发现。

可以说,这是杭州市非遗名录体系建设的起始。也就是从这最初一次异常艰难的普查开始,杭州的非遗名录才得以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不断完备。“现在,杭州已经基本构建完成包括世界级非遗、部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五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处工作人员余敏介绍说。

细数名录,目前杭州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分别为中国篆刻、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子项目的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和杭罗织造技艺,以及作为“古琴艺术”子项目的“浙派古琴艺术”。

另外,杭州还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9项,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3项,其中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为全省第一。

“从表现形式看来,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成三种,表演艺术、手工技术和民俗活动。”余敏告诉我。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拥有众多的表演艺术,龙舞、戏曲等表演更是形式多样,比如临安的横街黄龙、建德的诸家断龙、西湖的五彩龙、淳安的汾口草龙等等数十个种类就让“龙舞”精彩纷呈。戏曲自古就是极富表演色彩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杭州,本土起源的小热昏、杭州评话、武林调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花腔婉转的曲调向我们讲述人间天堂的富饶与精彩。

手工技术说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技术,比如早已成名的杭绣,再比如又日渐受欢迎的王星记扇子、竹编等,还有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医药方面的文化,民间绘画、陶瓷、编织等则由于和市民的生活有比较大的关联性,从保护、传承和发扬方面都有其优越性。

十里不同天。杭州境内的民俗也同样丰富多样。余杭的蚕桑生产习俗是被称为“丝绸之都”的杭州古来就有的重要民间习俗,还有西溪的花朝节、吴山的庙会,这些曾经在古代社会为民众所推崇,却在后来日渐快节奏的生活中被遗忘的古典节日,也渐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重回市民的生活。

建立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文化根植于民众,来源于生活,表现在艺术。现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以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状态从民众中被发现。体系构建起来了,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开始层层展开。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这些扎根于民众的文化活起来呢?很简单,将她们融入民众的生活。

当一种文化成为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她不但能很好地传承下去,并且将在漫长的岁月中得到改进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注定了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也要因物制宜,其中富有特色的应当数具有生产性的手工技术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手工技术的特点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静态,更是文化生产的一个过程,并且将产生一种可以用于生活的物件。这就给手工技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便利。

余敏介绍说,王星记扇子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距今已经有139年的发展历史。139个春秋走来,王星记扇子已经不仅仅是一把扇子,更是制扇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扇子精益求精的展现。现在,王星记扇子已经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很多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比起来,王星记扇子应该算是幸运的。因为扇子的特性,让她能够在生产中被传承和发扬。

2010年,王星记中华老字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杭州市下城区长板巷正式开园。在这个有着现代化名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已经130多岁的王星记重复着她古老而又旺盛的生命历程。

制作扇骨、拉花、烫花、切面、折面、糊面、齐头……一系列遵照原始做法的步骤下来,王星记再一次焕发出生命力。

作为在生产中保护传承的一个典型,王星记扇子追求的不仅仅是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发扬。文化创意产业园中除了生产,还有陈列、文化交流等扇文化旅游特色园区。扇子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涵义,为更多人所喜爱。而且,更多的人通过小小的扇子,贴近了古老的扇子文化。

除了扇子,竹编、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自己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位于清河坊的胡庆余堂中药馆,不但可以向市民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中医服务。相比橱窗里的一个物件,这样走进民众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能够得到更多的目光。

引导民众

参加非遗体验活动

“还有一些表演艺术与民俗文化,为了让她们也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杭州重拾了很多传统节日,并为他们举办相应的节庆活动,比如西溪的花朝节,很多汉服组织身穿汉服,迎接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余敏说。

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很需要政府主导,扶持传承人,举办相关活动,引导民众更多地参与进来。“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政府分批给予了资金补助,制定了保护计划,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开始收徒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余敏介绍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俞彩根和胡农仙,不但自己有几十年丝绵制作经验,家里有蚕桑文化展示室,还在村里带了很多徒弟,让更多人掌握和发展丝绵制作技艺。

为了让民众能更加贴近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非遗”活动。“像是市民体验余杭塘北村的蚕桑文化,市民通过对蚕宝宝的各个生长阶段的了解,到蚕茧如何变成蚕丝,又如何变成温暖漂亮的棉袄,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市民还可以体验一把如何‘扯棉兜’。”余敏说,很多市民亲自动手体验之后都会感叹,看似简单的东西,集结的是祖先的智慧,真的应该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还有一些市民前去富阳体验造纸。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文明发展和进步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富阳的竹纸制作技艺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青、腌料、泡料、捣料、抄纸……没想到从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70多道工序。”参与体验的市民徐先生看过之后很惊讶。准确地说,富阳竹纸制作需要72道工序,一旦工序出错或者做得不到位,竹纸的质量也可能从价值千金变成不名一文。“这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这是很多市民在体验过繁复的竹纸制作之后的共同感受。

的确,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现在看来都已经成为了艺术品。虽然很多这样的艺术品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正焕发生机,但是也有很多面临可能失传的危险。

要真正做到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的路还很长。

本报记者 施芳

上一篇:火车东站周边住宿条件参差不齐这样的情况,你还... 下一篇:成也世界杯,败也世界杯 足球与他们,他们与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