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维:过浅写作的沼泽区

时间:2022-04-10 01:22:34

深度思维:过浅写作的沼泽区

在当代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写作正逐渐解构着传统意义的读写方式,功能性主张下的“浅阅读”、“浅写作”愈演愈烈。受网络时代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浅写作”影响,中学生写作也不可避免地呈现“浅写作”的特点,正如特级教师郑晓龙所揭示的当前中学生作文现状:“除了小部分优秀作文外,大部分呈现出一种‘荒芜’状态。题目不像题目,文与题不谐调;文体混乱,各种表达方式混用,比例失调;行文无头绪,无层次,文意不贯通,结构随意而无章法;词不达意,话说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尴不尬。”

“浅写作”所暴露的问题较多,就写作过程而言,有审题方面的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有构思阶段的浅尝辄止、穿靴戴帽,还有表达方面的文风浮浅,辞不达意。而就思维层面而言,“浅写作”则缘于学生写作中的“浅思维”。要根治中学生“浅写作”弊病,关键在让学生由“浅思维”达到“深思维”层面。王充《论衡・别通》里指出:“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踩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入道浅深,其犹此也。”唯有“入深水”,方可“观蛟龙”;唯有深度思维,才能对“浅写作”纠编补弊。

何谓“深度思维”?顾名思义,即体现思维深刻程度的思维方式。深度思维在不同年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以抽象概念为形式,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而抽象逻辑思维分为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属于对事物理性认识的初级、高级阶段。在中学时期,应该把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使辩证思维能够成为他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一种主导思维。因此,训练中学生的深度思维,应着力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培育。

彭华生在其专著《语文教学思维论》中将辩证逻辑思维特征归纳为四点:“一、全面地统一的认识事物;二、灵活地变化地考察事物;三、系统地灵活地考察事物;四、具体地实践地考察事物。”依据其特点,可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深度思维训练。

一.对立统一思维训练

列宁曾指出:“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其矛盾着的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句话蕴含着对立统一思维的两个阶段,其一是“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其二是“对其矛盾着的各部分的认识”。在训练对立统一思维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对概念进行分解,再找出各部分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比如以“恕”为题,更多地同学是对“恕”大唱赞歌,但如果能将其分解成两部分,既看到“恕”之益,也看到“恕”之害,而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不宽恕不代表心中无爱”,并提倡“有选择地宽恕”。

二.质量互换思维训练

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由量到质、由质到量的变化中,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发质的变化。可以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量变引发质变”的思维分析事物。有一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在所要分析的概念之前加以“过分地”,而后进行判断或推理。

如以“关注”为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关注”前加“过分地”,从量变引发质变角度进行思考。比如社会对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过度关注,让那些在场的大学生组成宣讲团,让他们以目击者的身份一次次地回忆事发现场的情形,这其实是对生者心灵创口的一次次撕扯,这种过度地“关注”就成为了二次伤害。

三.肯定与否定思维训练

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只能肯定应当肯定的,否定应当否定的,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事物。

如对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的评价,若一味地肯定其道德自律意识,或一味地否定其懦弱平庸的治政才能,都属片面评价。如果既肯定其高洁的人格理想,又哀叹其不知变通的处世悲剧,进而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有时不妨学会“外圆内方”。这个观点较之前两种观点全面而辩证。

四.事物的矛盾思维训练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次要矛盾。要训练学生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如对“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命题并不能成立。因为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主客观因素,“穷”仅为创作者的客观环境而已,并不是决定文章“工”的所有因素。抓住主要矛盾,论证时就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五.比较思维训练

这是确定事物相似点与不同点的辩证思维。通过对事物差异、正反、变化等比较,使我们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事物。可以引导学生由“这个”联想到相近、相关或相反的“那个”,在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

如分析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这一事件,可以用另一事件作比较:“1997年,张纯如写下历史纪实小说《南京暴行》,而日本驻美大使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错误的描写’,迄今还没有一家日本出版社敢于出版《南京暴行》的日文版。”比较中不难发现:尊重历史,承担责任,不仅不会降低高度,相反能使人获得全世界的尊重。

六.事物的个性与共性思维训练

这一训练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道理,学会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上分析事物。

比如以“圆”为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几部古典戏剧的结尾:《窦娥冤》中窦娥获平冤昭雪,张驴儿处以极刑;《牡丹亭》中杜丽娘起死回生,与柳梦梅喜结连理;《西厢记》中张生考中状元,与崔莺莺拜堂成婚……学生对这些个案作异中求同地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个案中蕴藏的共性:大团圆式的结局,这也是人们美好心愿的流露。

深度思维仅仅凭借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事实证明,人们思维能力的强弱,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头脑中内化积淀的知识信息量。一般说来,知识信息量大,思维能力就强,思维水平就高;知识信息量小,思维能力就弱,思维水平就低。正如罗素贞老师在对写作的产出过程研究后认为:“写作者所拥有的主题知识愈多,产出观念的总量越高。”种种事实表明,思维的深度取决于阅读的宽度。马克思研读了一千五百多种著作,才有了《资本论》的诞生;钱钟书有了与身等高的读书笔记,才有了《谈艺录》《管锥编》的出世。正是他们视野的宽广、积累的丰厚,才有了思维的深刻、创造性的理论建树。

当然,重视培育辩证逻辑思维并不意味着排斥形象思维,在实际写作中,形象活动和抽象思维活动往往渗透在一起,即使是作为抽象思维高级形态的辩证逻辑思维也需要情感的参与。朱光潜先生在《漫谈说理文》中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仅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焦在《雅娱阁集序》中也指出:诗人“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深度思维,需要用生命体温来培育。怀着悲天悯人之情,眼眶溢出滚烫灼热的泪;拥有万物有灵之心,心中难排物我同悲之痛。带着生命的温度阅人观世,才能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深度思维还需要一份特立独行的勇气,抛开已成定论与一般习见,作个性化的解读,正如法国罗曼・罗兰所说:“要求深刻,必须有胆子把体统、礼貌、羞耻,和压迫心灵的社会谎言统统丢开。倘若要谁都不吃惊,你只能一辈子替平庸的人解释一些他们消受得了的平庸的理论,你永远踏不进人生。直到能把这些顾虑踩在脚下的时候,一个人才能深刻而伟大。”只有拒绝盲从,保持自我,独立思考,思维才能体现深度。

一个人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思考问题时就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揭示事物的多种关系,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重视深度思维的培育,相信“浅写作”只是前进途中的一处沼泽地!

杨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责任编校:舒 坦

上一篇:《济南的冬天》的语言艺术 下一篇:“习惯”作文教学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