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苈强心胶囊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4-09 10:42:40

芪苈强心胶囊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芪苈强心胶囊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上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至2013年期间入住本院的慢性充血性心理衰竭患者共56人,将其按每组28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人通过使用5mg的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进行治疗,使用频率为每天1次,同时按每天一次给予患者20mg的安体舒通片药物治疗,按每天2次口服12.5mg的倍他乐克片,并使用0.125mg的地高辛片。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另外使用芪苈强心胶囊,用量为每次4粒,每天服用3次,以4个星期为一个治疗疗程,持续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分级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组在接受了一个月的治疗之后,心功能有一定改善,治疗效果差距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的增加幅度大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芪苈强心胶囊;西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01-02

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人的心脏收缩功能出现了障碍,造成收缩期的排空能力出现降低,引发心力衰竭[1]。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心腔扩大,病人收缩末期的容积变大,射血分数下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上相对比较困难,必须要反复接受治疗或者长时间住院医治才能改善病情。本文通过对近两年本院收治的56名病人进行分组治疗,发现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共56人,将这56名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为28人。治疗组中男患者15人,女性患者13人,心功能为II级的病人有13位,心功能为III级的病人有15位,本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均在4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0±7.5)岁之间,病程均在0.5年到2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8±1.6)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人,女性患者16人,心功能为II级的病人有15位,心功能为III级的病人有13位,本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平均年龄以及病程与治疗组一样,平均病程在(2.6±1.8)年之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之前均进行血压检查,同时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的检查。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人通过使用ACEI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地高辛等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按3次/日进行使用,持续用药4星期,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超复查,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临床效果评定:

显效效果:患者心功能提高至II级或者心功能处于I级水平;(2)有效效果:患者心功能提高幅度超过1级,但提高幅度未达到2级;(3)无效效果:患者心功能分级水平未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均通过使用SPSS13.0数据统计学软件进行,通过χ2表示组间计量资料,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对比:

治疗组在心功能治疗上取得的总体有效率为85.7%,对照组取得的总体有效率为71.4%,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稍微高出一些,但差异不够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通常发生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身上,很多时候是由病毒性或中毒性心肌炎,心糖原累积等疾病发展而成的,支气管肺炎是该疾病的重要诱因,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急性肾炎也很容易会引起心力衰竭。芪苈强心胶囊的主要成分是黄芪、桂枝、陈皮、丹参、人参、红花、玉竹等,由多种中药共同制成,具有益气温阳的效果,可以有效进行治络强心,辅助使用一些活血通络药物可以使病人气旺血行络通,进一步改善患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现象,促进患者预后性的改善,大大降低该疾病的死亡率。然而,芪苈强心胶囊作为一种中药,其见效时间通常比较慢,为了及时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情控制住,我们可以使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安体舒通片、倍他乐克片、地高辛片等西药进行辅助治疗,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2]。

芪苈强心胶囊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效果要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红霞,路雪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0,11(08):11-12.

[2] 王东华,文仁英.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5(04):525-526.

上一篇:肝恶性肿瘤应用超声造影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估 下一篇: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