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协同创新视角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2-04-09 04:35:18

从协同创新视角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 要]基于协同创新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2011计划”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协同创新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就是要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实现各创新主体间技术、资源的融合共享,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基于协同创新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分析,从协同创新视角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6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协同创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 协同创新是破除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体制机制障碍的“破冰锤”

“2011计划”中明确要求高校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积极同具有不同优势资源的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共享优势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协同创新理念的要求,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突破传统的运行机制,主动与其他相关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以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四大基本职能。因此,协同创新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有助于高校突破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机制障碍,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效益。

1.2 协同创新是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求高校内部进行协同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与其他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进行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理念的要求下,一方面,高校内部必然要打破各组织机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人才的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培养,从而促使学生拓展视野、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全面掌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将促使高校深化与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从而引入更多面向社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操作性内容,促进相关成果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显著提升教学成效。因此,协同创新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 建立“高校主导、多元化培养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协同创新的要求,高校应建立起以高校为主导的多元化培养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主体不仅限于高校本身,还包括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并以高校为主导,建立配套运行机制及激励评价机制,形成基于多种培养主体的人才培养联盟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联盟机制,一方面能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使多元化的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相互配合,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2.2 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在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应大力探索教学、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积极整合利用各人才培养主体的优质资源,建立起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在校内和校外实现人才联合培养的目的。例如,在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在校内由专科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在校外由其他培养主体中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方式,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

2.3 建立高校―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培养模式

高校应探索建立高校―企业、高校―院所联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不断完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以形成学校与企业、院所“共谋发展前景、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势资源、共管人才培养”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与企业、院所积极签署联合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积极挖掘自身的办学潜力和学科优势,把控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不断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高校需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满足地方企业、院所的发展要求,为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企业、院所的研发效率。

2.4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制度

如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趋于多元化,这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选择和自身发展空间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 结 语

“2011计划”是国家顺应时代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理念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专项计划,其核心就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和应用必将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深远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应在全面把握“2011计划”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现高校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乔东凯,蔡梅清,龚勇镇.校企协同模式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7):53-55.

[2]方丽.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2):107-109.

[3]刘明.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1-104.

[4]盛守照,孙臣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4):16-18.

[5]吴玉厚.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基础和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21-23.

上一篇:如何提升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下一篇: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