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燕然”典故及其变体形式的使用特点分析

时间:2022-04-09 08:28:30

“勒石燕然”典故及其变体形式的使用特点分析

作者简介:冯梦琳,中南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摘 要:“勒石燕然”典故源于东汉和帝时窦宪立功边疆,并令班固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的历史事件,之后在历代中得到广泛引用,以表达建功立业、立功边疆的意义,并出现多种变体形式,这些变体形式在词形、句法和语用上有其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勒石燕然 变体形式 使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勒石燕然”典故溯源

“勒石燕然”的典故源于东汉和帝时,东骑将军窦宪率军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获全胜,窦宪等因此登上燕然山,叫班固作《燕然山铭 ,刻石勒功。《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的《窦宪传》:“(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 ……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窦宪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因而备受贬斥,但与匈奴这一战,结束了延续数百年的汉匈战争,使边疆人民生活得到安定,促进了民族统一大业,其功绩是不可能被淹没的,使得“勒石燕然”的典故为后人传颂,后用以表达立功边疆、建功立业。更激励了许多热血男儿建功边疆、效力国家,成为后人的楷模。“勒石燕然”也以立功边疆、建功立业之意流传下来。

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得知,“勒石燕然”作为固定的典故形式首次出现在唐朝阳李延寿《南史》卷七七《列传第六七》“隋军既逼,蛮奴又欲为持久计,范又奏:‘请作一决,当为官勒石燕然。’后主从之。”

二.“勒石燕然”变体形式考察

边疆问题在我国古代就关乎国家的统一安定,但却始终未能彻底解决,所以“勒石燕然”的典故形成之后,就有许多欲立功边疆之人引用,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在南北朝时已有“勒石燕然”“勒铭”“燕山石”“勒燕然铭” “勒功”等变体形式,多出现在诗歌、史书中。

隋唐时,“勒石燕然”的变体形式更加丰富,使用数量也大量增加,是其变体形式的“黄金期”,尤其在诗歌中较多使用,有“勒铭燕然”“勒勋燕石”“勒燕然石” “铭燕石”“燕然山”“勒燕然颂”“燕然未勒”等形式,运用较为灵活。宋辽金、元明清时期主要是沿用以前已经形成的典故形式,形成的新典故数量较少,但宋辽金相对来说典故的使用较活跃,不再拘泥于之前的固定形式,使用更为灵活,可以将典故拆开来表达更丰富的含义,如“燕然车骑功”“燕然勒铭”“窦宪勒燕然”等,元明清时期则多使用固定下来的形式。

由于“勒石燕然”与历史环境紧密联系,在国家危难、边疆战乱的年代,有抱负的古人都急于想立功边疆,为国效力,继而在诗歌和文章中表现出来。现在,我国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政治稳定,所以“勒石燕然”在现代的使用中较为鲜见。

勒石燕然道,凯归长安亭。(南朝齐・孔稚《白马篇》)

岂要铭燕石,平生重武威。(唐・霍总 《塞下曲》)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宋・陆游《夜泊水村》)

桓桓大将操兵柄,管此去单于系颈,马到处燕然勒名。

(明・汪廷讷 《种玉记・阃命》)

三.“勒石燕然”典故的使用特点分析

(一)词形特点

“勒石燕然”的变体形式虽多,但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多只是从形式上将其换形,所以理解其变体形式的含义时并不困难,它的变形形式特点主要有:

1、换序

不变动典故的原字,只调换一下字的顺序,“勒石燕然”将字的顺序调换,便形成了“燕然勒石”“勒燕然石”两种形式:

宋・《沁园春》:

贾傅才高,岳家军在,好勒燕然石上文。

清・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

德有亲而可久,教靡远而不遵;燕然勒石,瀚海无尘。

2、省字

后人在引用时省略掉其中一两个字,仍不影响其意义的正确表达。而多数省字是为了诗文的对仗工整,灵活使用。如“勒石”“勒燕然”:

唐・李峤《送骆奉礼从军》:

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闺。

唐・皇甫冉《春思》: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

3、换字

另外还有引用者将典故词中的一两个字替换为其它字,替换的字可以与原来的字同义,也可以异义,如“勒铭燕然”“勒功燕石”:

宋・陆游《陆游诗全集・三・秋郊有怀》:

勒铭燕然石,千载镇胡儿。安能空山里,冻研哦清诗。

宋・佚名《沁园春・寿东屏》:

奏捷淮,勒功燕石,鼓吹凯旋。

其他一些变体则多是将换序、省字、换字结合使用,将关键字词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如“燕然石”“燕然铭”“铭燕然”“勒燕山铭”“燕然未勒”等等。

(二)句法结构

从句法结构来分析,“勒石燕然”的典故在历代的使用中,多作主语、谓语、宾语,少数作定语,其中作谓语最多,这是由“勒石燕然”典故的核心词来决定的,无论是常用形式还是变体形式的核心词大多是动词“勒”“铭”,构成动宾短语,所以作谓语的情况较多:

唐・张祜《冬日并州道中寄荆门舍》:

却为思深归未得,许随车骑勒燕然。 (谓语)

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

怀纪燕山石,思开函谷丸。(宾语)

《全唐诗・第三卷・幸蜀西至剑门・李隆基》: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定语)

(三)语用特点

典故不同于一般词语,它们是在一定的语境环境下使用的,且常常与相应的典源词语结合起来以达到使用效果,这与典故词语的来源有关,典故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人们只有理解其特定的形成条件,才可以读懂典故使用的目的。而“勒石燕然”的变式中,“勒石”“勒功”“燕然”在“勒石燕然”典故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其在窦宪勒功燕然山之后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时要将它们与原来表达的意义区分开来,就需要结合与典源相关的词语来标明其意义。

宋・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勒铭”之前点明典源词语“燕然”)

唐・骆宾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

(“勒功”之后点明典源词语“宪”)

四、结语

“勒石燕然”的典故及其变体形式记载着千百年来众多志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它们形式多变,在词形、句法和语用的使用上各有其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使“勒石燕然”典故意义更为丰富,使用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 陆樽梧,李志江,历代典故辞典[M],作家出版社,1990.

[2] 肖科见.典故词语意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 管锡华.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4] 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三版[M/CD].

上一篇:论新时期抒情散文的新特点 下一篇:试论苏珊?朗格的情感表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