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岩:西樵山的历史标注

时间:2022-09-27 07:39:11

石燕岩:西樵山的历史标注

佛山无山,南海非海。

这种近乎较劲的说法,其实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佛山自然旅游资源的匮乏。

首先,地处珠三角腹心地带的佛山,其实并不邻海;其次,山是有几座,其中最著名的山则是西樵山,但344米的海拔,论气势无法与昆仑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这样的山脉相提并论,讲人文也不能与五岳一论长短,单单就是一个小小的崂山,也比西樵山名气大得多。

“不到西樵山,不算到岭南”,在佛山生活五年,去过数次西樵山,它最吸引我的,是那尊高达61.9米的铜铸南海观音的坐像。每每远远路过西樵山,只要一看到那尊菩萨坐像,我浮躁的心便会安静下来。

与观音坐像毗邻的宝峰寺,也因此被我“到此一游”。

然而,除此之外,西樵山就没什么让我注意的内容了,所以在我的印象里,西樵山绝对不能算名山。直到石燕岩的出现。

其实石燕岩早就在那里了,几百年,几千年,还是几万年?我不是地质学家,说不清楚,但久远的过去,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燕岩,粗糙的岩面,呈现出一种沧桑来。我站在山头,向那一片灰白的岩面张望,鸟儿在山林里叽叽喳喳,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在向我解说什么。我不懂鸟语,身边也没有翻译,我在它们的喧哗中一步步走向石燕岩。

据说,古时候的佛山,大户人家都用石板做宅门,石门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不知道那所著名的石门中学,是否也是这个来历?西樵山上的石头,为火山凝灰岩,有粗面岩、角砾岩,石质坚硬,不易风化,且岩石节理清晰,易于开采。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人敢于冒险。尽管官府禁止开采,还是挡不住山民发家致富的追求,他们在山坡上开个小小的洞口,然后像抗战时期的八路军一样,把地洞挖成了能屯积千军万马的战场。

西樵山的山民们,他们把一个小洞口挖成了露天广场,都可以开千人音乐会了,真是壮观。沿着先民们的足迹,我们乘小舟进入洞内,刀劈斧削的痕迹犹存,岩面粗犷,让我一下就想起了雅典神庙。岩石表面纹理层次分明,犹如一块块硕大的糕点——这些糕点,可是给神的供奉?

洞中水清见底,以为很浅,普通话说得非常不普通的船工告诉我们,浅的地方水深十几米,深的地方则达到五十多米。伸手试水,彻骨的凉,于是信了船工的话。

据说,山民在洞内开采石头,吃住都在里面,洞内因此有了工作区、生活区之分别。然后,不知是哪个粗心人,一不留神挖穿了地下径流,汹涌而出的地下水,像《圣经》里那场著名的洪水样冲出来,慌了神的山民们扔下家什就跑。从此,不需官府禁令,也没人再去开采了。在山民们心中,神的意志远远比官府的禁令威慑力强大。

走在陡峭的登山道上,见到一块状如指天长剑的孤独的岩壁,据说这是山民从上下方同时开采岩石留下来的“石屏风”。而那路边被采空的山体,如天井一样垂下去,崖顶树枝横斜,这便是“天窗格”了。业余导游——船工,用一句话新闻的模式为我们介绍了洞内的各个景点,他的非专业的介绍,其实都附会在了人的身上。也就是说,西樵山之所以是岭南名山,是因为人的活动一直频繁。据说,西樵山上采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而石燕岩就是西樵山历史的一个生动的标注。

这个未经考古学家证实的传说,激起了我的强烈兴趣。在是山就有寺庙、遇林必称国家森林公园的当代中国,真正具有历史传承的名山,并不多见。倘若西樵山把人文内涵的挖掘重点放在这一块儿上,我想,那远远胜过媚俗的“花仙子”表演,胜过在寺庙里搞万人宴,胜过在许愿树上捐香火钱。

在连绵的历史长河中,所谓名山大川,我以为,那都是因为人类的活动,而使得“名”得以出现——山因此有了名,川亦因此有了名。倘若没有人,“名”便无所依托,有名无名又有何意义?

如是想时,再度经过那尊法相庄严的南海观音。坐高61.9米的观音菩萨垂首敛目,不置一辞。

上一篇:你是我的缘 下一篇:风之遐想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