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研究

时间:2022-04-09 07:59:59

柴达木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研究

我国土地落实承包到户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目前土地退化、生产环境污染、农业增效艰难等农业问题又困扰着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是面临一项重要课题。柴达木农业是我国典型的绿洲农业区,是青海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主要位于盆地东、中部。耕地资源丰富,但耕地质量差,生产结构简单,经营方式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同时耕地沙化次生盐碱化严重。柴达木农业具有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一、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一) 概念 生态农业经济是融土地利用与生产方式和经济目的为一体操的有机综合体。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栽培与合理利用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1)。生态经济是探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并探究能够维系两者长期动态平衡关系。农业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本质是在不同尺度上,不同层次中社会经济生态等众多的相互冲突目标之间的权衡与取舍(2)。由此可见,一切农业经营活动方式的核心均是围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家庭相对于农业经营则为基本经营单位。据此,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概念为:以家庭为农业生产单元,以经济理论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围绕土地农业利用中心,建立互利互效和谐发展的生产与经济新秩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内涵 柴达木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此决定了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不同特点:在内容上,农业不是纯粹的粮油作物种植业,还包含种草养畜在内的畜牧业;在功能上,在保持经济功能基础上,还应结合柴达木自然特点,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功能,防止土地风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生产中,不仅是要强化农作物生产系统内部的循环,而且还要通过扩展产业链,建设农作物与牧草、牲畜之间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在资源利用上,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应包含社会、经济、人才等资源,通过聚集优化资源,建立经济投资风险低,经济功能稳健的生产经营系统。

二、农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概况柴达木有耕地2.67×104hm2,平均海拔2700――3200m,年日照时间平均3009――3532h,年≥5℃积温1180℃,年最高温度+28.8℃,最低温度-29.3℃,平均温度≥+2.1℃,日温差12.6――17.8℃。无霜期87――131d,年降雨量35――180.3mm,集中分布在6、7、8、9四月中,蒸发量1358――3526.1mm。土壤剖面层次多不明显,质地轻,性质碱性,有机质含量低。霜冻、干旱灾害频繁,地表水贫乏,农业灌溉紧张。水是柴达木农业发展的瓶颈,没有水就没有绿洲农业。

全区农业自然村152个,农户约0.98×104户,总人口约4.25×104人,劳动力约1.68×104。农业主要分布在盆地中、东部,经营单位以户为主,户均面积3.34 hm2;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副业主要为舍养奶牛和土种肉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备,其中建设干支灌溉渠系1000km,覆盖农业生产区,畜棚约6000座,平均面积约100,平均户有率约65%;境内青新、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纵穿东西,德――都、格――敦公路横跨南北,乡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可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分析 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耕种指数低,作物种植面窄;二是自然条件差,水资源短缺,从而影响种植生产规模;三是耕地退化,农业生产依赖于化学肥料,导致土壤结构变劣,板结、沙化普遍,有机质含量下降;四是主要农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尤其是劣等耕地经常是收不抵支(3),耕地承载能力小,劳动力富余,农民收入徘徊不前。

比较优势明显, 主要表现在:日照射时间长,日温差大,只要科学管理,则很有利于农作物和饲草料提高产量;农业生产品种资源丰富,其中有优良牧草品种10余种,地方牛、羊良种4个,尤其是以天峻为代表的藏系羊、高原牦牛高寒地区肉产品和以茶卡为代表的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羊肉产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品牌,特别是生产环境无公害污染,达到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在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农业结构处于正在调整阶段,经济畜牧业优势地位和生态区位逐渐呈于明显。交通发达,农村劳动力充足,农业生产设施基本完备,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全区现仍有1/3草地处于退化状态,每年入冬季节将必须强行处理超载牲畜,无疑为发展农牧结合提供难得的商机。

三、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

(一)目标:实施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灌溉用水减量化,化学肥料不良影响减缓化,农业生产循环化,生态环境优化。

(二) 原则: 1. 保持耕地生产力性能。遵守《农田基本保护条例》,科学保护利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2.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在建设农业经济系统的同时,统筹兼顾,加强生产环境建设和保护。并通过模式建设和带动作用,安排富有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挖掘资源,优化利用资源,建设区域性农业生态特色循环经济。4.保持绿色产品特性。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加强生产环境管理,减少和控制不良物质干扰,保护绿色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绿色生产系统,保持绿色产品生态本性。

(三)设计(4): 以家庭为生态经济循环组织单元,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草田轮作,建立“农――草――畜”三元经济模式。农是在农业经营中留足口粮田,种植农作物,提供经营户足够粮食和油料;草是口粮田之余耕地种植牧草,以提供饲草饲料;畜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牲畜育肥对象。经营户在每年秋末冬初,结合草料储备状况,购买牧户淘汰以及犊牛羔羊等类牲畜进行饲养、保膘、育肥,再借助春夏季市场牛羊肉供应不足之机出售,以取得高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特性是:

1. 生产短、效、快。生产周期短,劳动价值转换快,销售方式灵活,杜绝产品滞销不良现象。

2.耕地科学利用。通过草田轮作实现耕地休整养地和利用,通过育肥羊粪尿综合高效利用,生产沼气解决生活燃料,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形成耕地利用良性循环。

3. 农牧经济循环发展。以牲畜为循环介质,合理组织,规范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

4. 劳动力有效利用。合理安排富余劳动力,营造农闲时节人不闲和繁忙时节不误农的就业环境。如:暖季耕作种田或外出打工,冷季回家育肥牛羊,实现全年就业。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方法

1. 整合资源,优化循环系统机能。以系统论观点建设系统,整合资源,实现循环系统组织结构科学化。整合种子资源,建设种子工程,牧草品种选择,要保持优质高产稳产性、适口营养性、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牧草与土地高度适宜性;把畜种与其经济特性和市场需求相统一,选择生长快、肉质鲜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市场走俏、效益高的优良畜种。整合土地、劳力、资金、水等生产资源和畜棚等基础设施资源,科学规划,建立适度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作用。整合区位资源,结合区位特点,实行优势区位,优势布局,优势利用。其中对于自然条件较好地区要逐步建立循环生产基地,对于交通便利地带逐渐培育和发展外埠型循环经济,对于经济区位明显区域要坚持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丰富市民菜篮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人才体系,实行“产研”结合,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加快科技生产力成果转化推广,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整合流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经营水平。

2. 有效联结,建立生产循环互效机制。一是农业与草业联结,通过草田间作、草田轮作以及生物固氮作用,形成豆科牧草与农作物和禾本科牧草肥力互效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投入;通过循环过程废弃物牲畜粪尿综合利用,以及草田轮作间作实现耕地休耕、休耕牧用和牧用增肥,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和提高耕地质量;二是节水灌溉与生产增效联结,根据牧草和农作物对水不同要求,通过人为生态群落科学组合,实现水资源有效调节利用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三是圈养与放牧联结,根据育肥对象需要活动特性对刈割草地和刈割农田进行适度放牧利用,提高牧草地利用率;四是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联结,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核心,结合畜牧养殖和产品加工以及商品销售,建立产、工、销一条龙,实现产品增值。

3.科学设计,建立高效生态生产机制。一是建设生产环境,强化生态系统机能。根据轮作单元不同利用年限和方式,通过科学利用和平面规划,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种植指数,建设保护耕地,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根据豆科牧草生物固氮特性和草田、牧草轮作间作互效原理,通过农业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技术、草地生态技术以及生产有效投入,遏制病虫害,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使轮作单元健康发育。二是优化田间小环境,提高作物牧草生产效率。在时间上,通过不同生长节律配置,实现牧草作物生育高峰期有致交错,建立相对稳定独立的作物生长秩序;在空间上,通过结构形态配置,使根系均匀分布,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茎杆叶面协调不紊,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聚温散热适中,实现高效生长。三是围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大生产设施配套建设如沼气池等,完善生产循环设施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诸如畜棚等,发挥装备效益;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配制全价饲料、改良品种等方式提高循环效益。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示例

(一)农户简况(4)

假设一农户有3.34hm2耕地,其中0.5hm2用于家庭生产口粮和油料作物,2.84 hm2用于生产牧草发展家庭育肥牲畜。育肥对象确定为1岁以下羔羊;育肥期125天,日采食量平均确定1.5kg/只,育肥期平均需要量187.5kg/只。粗饲草料标准:平均蛋白质含量≥16%,可消化蛋白质含量≥13%;平均可消化能≥15mj。牧草品种选定为:紫花苜蓿、草木樨、箭豌豆、燕麦、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

根据牧草营养价值、生物生产特性,将以上牧草划归为紫花苜蓿、草木犀、无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以下称多年禾草)、箭豌豆+燕麦4个生产轮作单元。

(二)草田轮作

在安排单元轮作接茬中,首先应保障其经济功能,如根据紫花苜蓿高产特性,其连续利用其应至少为5年;其次,应使轮作单元相互间保持生态支持机制,如将草木樨置于前茬,通过其固氮自然肥力的释放供给作用支持后作生长发育。紫花苜蓿和多年生牧草寿命年限均在8年以上,高产出现在第2、3年后,为此,安排其相互轮作,周期均为5年。草木樨为两年生,高量期在次年;箭碗豆+燕麦农作物为一年生,并为第一生产单元,其两生产单元均为0.81h,安排为互为轮作,周期为2年。

(三) 评价

――经济效益。据调查,按照该规模建设种草育肥3――6个月后,平均净增重11.3/只,按市场价格32元/计算,毛利为361.60元/只,净利为305.30元/只,则项目共获净利为39.383.70元,13818.84元/ hm2,较种植农作物4500元/ hm2提高9318.84元/ hm2。即:经营户年可获得收入39.383.70元。

――社会效益。依据现生产水平完成2.84hm2 农业经营(种植农作物)需劳动力约为250工日/年,实施该项目约需要340工日/年。项目不仅有效实现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将因为种植牧草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同时,由于其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家庭主妇就地就业问题。

――生态效益及资源减量化。该项目实施后,地表覆盖度年保持在90%以上,年生物固氮175/ hm2以上,土壤增加有机物质肥料10T/ hm2以上,年因牧草需用量小而节约水资源7500M3以上。

五、小结

(一) 提高认识。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柴达木更具生态建设战略意义。实践证明:农牧结合、草畜结合效益明显,但系统性强,要求严格,经营户必须保持科学态度,严密组织,精心建设,并不断完善,提高循环系统功能。

(二) 组织生产。柴达木地域辽阔,耕地质量差异大,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如都兰县香日德镇与香加乡近在咫尺,但热量值相差巨大,香日德小麦亩过千斤,香加仅为500―600斤,耕地效益差异显著;另外,还应从国家粮食安全和本地区粮食供需平衡角度考虑,统筹兼顾,有序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三)政策扶持。该模式必定没有农业弱势产业的束搏,柴达木生态脆弱,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多,因此需要社会进行全面扶持。在金融财政上,应予提供信贷方便,并积极减息、贴息、免息;在经营产品销售环节上简便手续,保障产品畅通。

参考文献:

(1) 俞国华.试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绿色中国B [J].2005(11).

(2) 刘黎明,赵英伟,郑建宗.草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草地,2002(12).

(3) 郑建宗,刘黎明.柴达木地区劣等农用地科学利用分析 [J].草原与草坪,2008(3).

(4) 郑建宗.柴达木农牧结合地带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设计与效益分析[J].海西畜牧兽医杂志2007(1).

(作者单位:海西州草原工作站)

上一篇:如何发挥金融在助推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 下一篇:传统科举制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