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贷工厂对贷款决策的改造

时间:2022-04-09 02:18:28

浅议信贷工厂对贷款决策的改造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原因,即普遍存在的规模不经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为原有信贷决策的限制,流程复杂、手续繁琐。因此要推进信贷决策的标准化、流程化改革,目前在我国引入信贷工厂模式,文章介绍了其相比于之前的信贷流程的优点及信贷工厂在我国的开展情况。

关键词:信贷工厂;中小企业;标准化;流程化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出口方面的大份额直接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转移劳动力,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但相比之下,其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贡献却极不相称。表现如下,其一,在直接融资方面――准入障碍,即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其二,在间接融资方面――银行“惜贷”,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量只占全国贷款总量的2%-3%。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谓是雪上加霜。

此处我们重点分析银行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惜贷”问题,在与大企业议价受挫的压力下,中小企业可以提供客观的利润引诱下,为何银行业仍然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站在银行角度分析,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点:一是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存在着信息不透明 、企业控制权不明确、抵押物缺乏等问题,更容易发生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这使得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放贷胆战心惊。二是规模不经济。中小企业的贷款特征为短、频、急,实证显示“中小企业贷款的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而户均贷款数量仅为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即使按现行规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多可以上浮30%,银行的综合成本仍然很高。”

二、原有贷款决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

信息不对称和规模不经济集中体现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过程中,在贷款营销、贷款审查、贷款执行、贷款检查和贷款收回的全套流程中突出体现了银行的“惜贷”思想。目前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有两种套路:一种是“按给大企业贷款的路子,就相当于拿个小眼筛子去筛选”,过关率很低,中小企业跨不过门槛;另一种相对应的就是“按给个人办信用卡的路子,这又像是拿个大眼的筛子去筛”,企业的通关率倒是提高了,但是银行的坏帐率又会明显增加。

从对银行原有的贷款流程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原有的贷款决策中存在着流程复杂,手续繁琐等若干问题。纵向来看,信贷决策权过于集中,管理机构呈“金宇塔”型,管理链条过长;横向来看,权力制衡机制没有起作用,约束乏力,责任虚置。贷款决策环节上的逐级上报和“集体审批”,造成了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据统计,城市商业银行一笔信贷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从客户提出申请到用款)长达6个月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也根本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另外在贷款审批权限集中上收的同时,过分强调了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责任控制,而激励机制又很难落到实处。如建立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究制度。其次我们分析原有的流程中并未得到显示的相关步骤:第一是贷前的营销。传统的信贷管理理念僵化,市场营销能力严重不足,过多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缺乏系统性的行业分析和风险研究;短期行为严重,层层下达考核指标,导致基层行信贷经营行为短期化。第二是贷中的决策现状的分析。虽做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但定量分析中过分依靠财务报表进行判断。财务报表信息可能存在着信息失真和伪饰现象,同时由于其自身局限性一些诸如企业经营者素质、员工素质、产品竞争能力、行业发展前景等都无法得到显示。最后就是贷款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目前的工作重心是侧重于事后管理,而事后管理又侧重于风险损失的管理和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转化和处置上,缺乏对于全程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信贷工厂对贷款决策的改造针对以上问题,银行正积极推进信贷决策的改造,主要是推进决策的流程化,标准化,通过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颠覆性地改造传统的银行模式,因此我国部分银行适合引进“信贷工厂”(Credit factory)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标准化、流程化的操作。信贷工厂是由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标准化的、以工厂流水线形式进行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方式。具体来说,“信贷工厂就是以流水线的形式处理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和风险控制,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划分为营销、销售、业务申报、审批、支用、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等环节,就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每一个生产流程都有专人负责,批量发放,批量生产,有人每天每月每季对准次品进行预警,对次品进行软回收再组合或通过法院渠道硬回收。”建行和中行先做吃螃蟹的人,率先通过其战略投资者淡马锡将信贷工厂模式引入中国,杭州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也相继引进。

信贷工厂对信贷决策的主要改造是按标准化和流程化的双重标准来执行的。第一,标准化。首先是指信贷产品的设计标准化,按照设计好的标准化信贷产品对中小企业授信融资。在市场调查基础上。考虑到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整合,求同存异。标准化的设计符合中小企业融资数量广、额度小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个营销小企业信贷业务成本大、速度慢的缺点,便于批量化的生产。其次是信贷审批发放的标准化。即对中小企业客户和业务进行批量化处理,由于信贷产品的标准特性简化了审批程序,因此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审批效率。第二,流程化。即在产品开发完成后 ,将小企业业务流程划分为多道工序 ,强调专人专岗和业务流程端对端操作。 “主要工序包括市场营销 、业务受理和尽职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以及集中清收等六个主要环节。”这样便将前、中、后台的业务相分离,按统一的标准分岗处理,提高了规范性也缩短了响应时间。这样审批环节从原来的近10个减少为现在的4个,审批时间从原来的近20个工作日缩短到5 个工作日以内,专业审批人可在审批权限内直接批复,审批实效得以提高。

自2007年来建行镇江模式的成功之后,信贷工厂模式在我国可谓是遍地开花,它的出现一方面适时的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需求,以建行为例原本2-3个月才可完成的业务现在五天就可办理成功,同时又降低了门槛,提高了风险容忍度,使得更多企业能得到金融服务;另外一方面也适时的满足了银行的战略重点转移,中小企业信贷能给银行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在政策层面上,政府是乐于见到此种景象的,不仅在中小企业信贷的扶持力度上加大手笔,同时政策层面对于建行的镇江模式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潘华富,蒋海燕. “信贷工厂”模式的探讨--突破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局的银行解决思维,浙江金融,2009(5)

[2] 林春山,“信贷工厂”模式的运行机理研究.新金融,2009 (10)

[3] 晓川,银行“变脸”成“信贷工厂”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现代工商,2009 (7)

[4] 潘华富,蒋海燕.“信贷工厂”模式的探讨,银行家,2009 (5)

[5] 安丽娟,李昕.“信贷工厂”模式的SWOT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 (4)

[6] 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 2002 (6)

[7] 王琦,林建.中小企业融资与关系型贷款,商业时代.理论,2005(10)

[6] 晓川,银行“变脸”成“信贷工厂”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现代工商,2009 (7)

上一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下一篇:有限政府的理念视角下我国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