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贷约束与农户金融选择

时间:2022-06-08 10:02:17

浅议信贷约束与农户金融选择

信贷约束与农户融资选择的理论框架

理论模型将农户正规融资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信贷约束量化到农户融资的保留性收益中,并与农户借款的融资成本相结合。假设农户总是选择成本较低的融资渠道对外借款[16][18]从而形成农户使用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或混合金融的不同融资决策。假设农户仅依靠自有资金投入(K)生产时可获得的产出为q=Q(K;Z)。Z代表农户家庭特征,反映农户家庭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交能力。农户还可借助外部资金扩大生产或投资新项目,投资成功可获得较好产出(QG)的概率为π;投资失败获得较低产出QB(QB<q<QG)的概率为1-π。农户所需借款金额B*(A,C;Z,θ),取决于农户的可抵押资产(A),农户家庭的人力资本、社会交往等特征(Z)、风险偏好(θ)以及融资成本C。农户融资成本由固定费用(Cf)、与借贷规模和利息相关的变动成本(Cv),以及因农户无法履行偿债义务而导致的违约成本(Cd)三部分组成。结合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借款过程中受到的各种信贷约束及其最终的融资选择,调研问卷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了解农户未发生借款以及农户不使用正规金融的原因。并根据信贷约束的来源,将其分为供给型和需求型信贷约束。来自需求方的信贷约束被细分为交易成本约束和风险约束。其中,交易成本约束指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成本或代价,包括支付贷款利息、贷款申请必须履行的程序(如填写各类申请资料、提供各类证明文件等)和获得贷款等待时间等。风险约束是指农户因害怕贷款合同中的各种风险,或担心贷款申请遭到拒绝等而放弃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机会。借贷实践中,交易成本约束包括农户因不清楚借贷程序或借贷手续繁琐,利息过高或等待时间过长等原因主动放弃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风险约束包括害怕申请不到贷款“丢面子”或不能及时偿还贷款可能遭受损失的情况。关于各类型信贷约束的识别和农户融资选择过程见图1。判断农户是否受到信贷约束的前提是首先了解其金融需求。如果农户可凭借自有资金实现扩大再生产或融资新项目,则农户不受信贷约束(NR1)。第二种不受信贷约束的情况是指农户因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放弃对外融资(NR2),也就是农户借款投资的预期收益低于农户对外借款的保留性收益。这时农户将放弃对外融资的机会。相对以上未发生借款的情况,还有一些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并获得足额批准。这样的农户也认为没有受到信贷约束(NR3)。但是,如果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提出的贷款申请遭到拒绝(QR1),或正规金融机构批准的贷款少于实际申请的数额,农户被认为受到供给型的数量约束(QR2)。如理论模型所述,农户对外借款的前提是投资的预期收益大于借款的保留性收益,但对于正规或非正规金融的选择取决于农户通过不同渠道融资的保留性收益的大小。如果非正规金融相对便宜,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借款。反之农户则偏好向正规金融结构融资。申请正规金融贷款过程中,如果农户不能满足正规金融机构关于贷款抵押或担保的条件(TCR1),或因为距离正规金融机构较远、申贷过程繁琐,或等待放款时间过长(TCR2)等原因自愿放弃使用正规金融的机会,就认为这些农户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约束。相对于数量约束和交易成本约束,风险约束的识别更为复杂。中国农村信贷市场长期的信贷配给,导致了广大农户的信贷需求压制,不完善的信贷配给制度与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相结合,使部分农户因害怕风险自愿放弃正规金融的融资机会。例如,有些农户对自身的偿债能力缺乏信心,担心还不起债(RR1),有的农户害怕被催债(RR2),还有农户因为要与正规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而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担心贷款合同中隐含不被告知的风险(RR3),以及类似肯和斯托瑞(Kon andStorey)提出的“沮丧的借款人”。[10]这些农户认为即使自己向正规机构提出申请也不会得到贷款(RR4)。

实证分析

农户所受到的各种信贷约束及融资选择结果见以2007年为例,约28%的农户未发生借贷。借款农户中非正规金融借款占主导(43.45%使用非正规金融,18.54%使用正规贷款,9.93%使用混合借款)。正规金融借款主要来自农村信用社(86.36%),非正规金融借款中亲友互借款占91.90%。调查结果显示:52.71%的农户不受信贷约束,受信贷约束的农户中,供给型信贷约束(33.33%)多于需求型信贷约束(13.96%)。模型二分别考察数量约束、交易成本约束和风险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表3下部分给出选择方程中影响农户发生借贷的主要因素。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农户收入显著地降低农户借贷的可能性。农户家庭人口规模、生产成本和土地经营面积都显著地促进农户借款的概率。农户发生借贷的概率与户主年龄呈现显著的“∩”形关系,表明农户对外借款的可能性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当户主步入中年时对外借款的可能性最大,之后对外借款的概率随户主年龄上升而下降。本文重点考察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农户使用非正规金融的影响。模型一的回归结果表明供给型和需求型信贷约束都明显提高农户使用非正规金融的概率,且需求型信贷约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供给型信贷约束促进农户向非正规金融借款可能基于两种原因:一是正规金融机构金融的金融供给有限,难以满足全部农户的资金需求。这使得部分农户不得不寻求非正规金融资金满足其资金需求。二是正规金融机构策略性地只批准部分农户的贷款申请,迫使农户求助于非正规金融以弥补其资金缺口,正规金融机构从而借助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和监督机制保障正规金融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22]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需求型信贷约束较供给型信贷约束更大程度地影响农户对非正规金融的选择。这意味着在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时,仅扩大正规金融的供给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因为农村金融市场中部分信贷约束来源于信贷需求方自身。这也是多年来尽管正规金融机构不断扩大资金供给,贫困地区的农户仍广泛依赖非正规金融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与预期一致,非正规借款方程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农户家庭资产和收入都降低农户使用非正规金融融资的概率。较高学历可一定程度反映农户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农户家庭资产与收入反映了农户抵押和偿债能力。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农户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减少对非正规金融的依赖。回归结果中,家庭人口规模和农户生产成本都正向影响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概率。这可能是由于较多的家庭人口便于拓展社会关系,广泛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农户获得亲友的资金援助。模型二的回归结果显示:交易成本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风险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边际影响高于数量约束。本文认为以上回归结果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是相吻合的。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不断增加金融供给,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农户获得小额贷款程序不断简化,以农信社广泛推广的“信用证”服务为例,信贷员深入各村,无论农户是否存在资金需求,信贷员通过村委会、根据农户家庭资产和收入状况提前授予农户信贷额度,并发放信用证作为农户随时提款的凭证。一旦农户产生资金需求,可凭信用证到村委会及时提现。除农信社外,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也推出类似的金融服务。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改善不断弱化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约束。值得重视的是,风险约束从金融需求者自身的角度阻挠农户使用正规金融融资。这些农户局限于亲友互小规模借款,抑制了农户大规模使用借贷资金的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侧重金融供给制度的重构与改进,忽视了农户惧怕和规避风险的融资心理,缺乏对农业生产投资的保险措施,这也是农村金融改革成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结论与不足

长期农村金融政策的扭曲,将大多数贫困农户排除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贫困农户受到的供给型信贷约束长期压抑农户正常的资金需求。出于风险规避,贫困农户主动放弃从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机会,求助于小规模的非正规金融满足其资金需求。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以下重要含义:第一,实证表明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的改善极大便利了农户使用正规金融融资,农村信贷约束不再显著制约农户使用正规的金融服务。第二,农户融资仍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数量约束,正规金融青睐富裕农户,较贫困农户仍被“拒之门外”,非正规金融仍是众多贫困农户融资的重要渠道。第三,农村金融政策的制定在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的同时,还要激励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为克服农户不同程度的风险约束,应开发和推广各类与农户借款投资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产品,鼓励农户积极投资,有效利用外部融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进行农业金融政策创新,促进更多的农户尝试正规金融借款,减少农户所受到的风险约束,充分利用外部资金优化农业生产投资规模,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本文尚存诸多不足。比如,实证分析中假设供给型信贷约束、交易成本约束和风险约束均为外生变量,不受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和其他特征的影响。但是,信贷约束作为中间变量现实中可能受到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并同时影响农户的非正规金融选择。此外,本文仅限于讨论信贷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而非正规金融的可得性也会反过来影响农户对正规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的评价,进而影响自我配给的可能性,以及融资渠道的选择等。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相互竞争会逐步弱化各种信贷约束,促进我国农户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金。

作者:赵建梅 刘玲玲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改革研究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邮政企业成本管制与企业转型诌议 下一篇:职校诚信教学的经济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