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外体育活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

时间:2022-04-07 11:30:33

浅析课外体育活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对学习提高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论述课外体育活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提出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高中生 心理健康调节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和教育的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已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智、体三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健康心智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重要任务。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以及其他活动,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学校体育组成部分的课外体育活动,理所当然成了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提负着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因此,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及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考大学愿望急迫,从而引起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和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在应试教育模式的驱使下,家长和教育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希望小孩花过多的时间在学习,在学校,学校和老师灌输高考和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同学之间的每天的竞争压力下,竞争意识带入了校园,择优奖励,竞选班干部,这样人与人之间,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均会产生各种对立心理,胜利者自矜,失败者悲观失望,甚至妒忌和不服气。学生每天花更多的时间在课本和教室里,没有课余时间,没有自己的活动时间,导致身体和心理过于抑制。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以及开展和意义

在我国,课外体育活动一直受到重视。1951年7月,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颁布实施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报告中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大学生,首先上好每周两节体育课,同时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两次班级课外体育活动。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课外体育活动(15张) 组织学生参加运动竞赛,有条件的学校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之一,有着自身的特点。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课外体育活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避免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以群体活动形式进行身体锻炼和练习,年级与年级之间,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活动,有利于调节和调整集体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的复杂关系。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带来的诸多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在课外体育活动练习或比赛中,同学们参与到里面去,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消除心理抑郁。同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得到体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得到情绪的宣泄和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运动愉,从而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且提高学习的效率。

(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对运动的认知能力。通过实施和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和学习,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有关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现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体育运动、更多的关心国内外体育赛事、更多的谈论体育话题,让体育作为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桥梁,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避免心理过于抑郁。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更好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需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同时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支持、尊重和理解以及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与信赖、理解与团结,因此,课外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情感,避免精力完全集中在学习上,提高心理抵抗能力。

(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独立性,减少学生过于依赖性。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它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安排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从而提高学生心里的耐受、耐挫和包容的心理过程,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大量研究显示出,体育活动能够较为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活动机能,提高人的行动协调能力和发展意志品质意识。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性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

作为学校,也应该更新旧的学校教学和管理观念,发挥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需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课外体育活动实施中去,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制定可行的方法和做好可行的考核办法。充分挖掘各类教材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挖掘课外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潜力,为提高高中阶段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

参考文献:

[1]陈体.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M].体音美教学,2009.

[2]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谈八卦掌的走圈及健身作用 下一篇:录像教学在健美操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