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在词块翻译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5 12:43:22

功能对等在词块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翻译的角度对词块功能(语义、语用、语篇)进行探讨,希望在研究词块方面进行交流。

【关键词】词块理论 词块翻译 功能对等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信息传替的方式。等值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的中心话题。翻译界普遍认为,源语和译语的等值翻译可以体现在层次上(词、句和篇章)的对等,或功能意义上的对等(语义、语用和语篇)等。本文讨论的是后者,即功能意义上的对等。

语义对等。奈达认为,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所谓语义对等是指以基于两种语言所共有的深层语义内容为核心,在译入语的表层结构所取得的对等。语义对等要求在意义上达到最为接近的对等。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指称意义,是指译文的明晰和意义的对应。如:complaints and claims(投诉),advertising and publicity(广告宣传),扶贫县(Anti-poverty counties),同根同源、休戚与共(having the same roots and sharing weal and woe)等。对这些词块进行翻译时,要注意语义成分的细微差别,做到指称意义对等、表达严谨流畅。这样翻译既符合汉语表达,又再现原文含义。二是联想意义,是指读者在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在翻译联想意义的词块时,译者要比较原语和目标语者对本体和喻体的认同感和联想度。一个贴切、形象的联想译文能使词块富有生命力和表达力,译者要尽可能把握词块的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实现二者的双重对等,充分体现其语义功能。如:set the ball rolling(打开僵局)、economic meltdown(slowdown,downturn)经济崩溃(下滑/低迷)。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表达形式和方法的差异,翻译就存在了障碍,出现不可译现象。要处理好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文,并且要很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了解这两种文化。好的翻译不应该只是传达原文的思想,还应该是形象逼真的。

语用对等。语用对等就是指译文要充分传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并且在功能、修辞上要达到与原文一样的效果。也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面上,不拘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持原文的内容,用原文中最切近、自然的对等语将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强调的是在理解原文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文中。根据何自然的观点,在翻译中为达到语用对等,译者必须实现以下两个等效: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语用语言等效是指将语言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都转移到译著中。译者必须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即特定的语用意义,并尽可能转移到译著中。社交语用等效是指文化层面的对等。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这就可能在相似的规约意义下隐藏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指向,导致交流上的误解。而语用对等正是超越了中西文化隔阂,在译入语范围内,达到文化意象的互通。从翻译的目的看,意义大于形式。如果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相似含义和语言形式替代原著中的表达,那就可以省略掉原著中的语言形式,而只保留意义相似的表达。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常常提到的一句口号:“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汉语使用者来说,我们当然能够理解“硬”这个词在这里并不表示它的表面意义“坚硬”,而有着其特有的隐含意义,表示“绝对的”,“不可改变的”。可是在英语中,“hard”,“tough”,“stiff'’等和“硬”具有相同规约意义的词都不具备这样的隐含意义,所以,译者不可生搬硬套,不然译出的句子就难于理解了。在舍弃了这个词的表面意义后,就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可以表达这个隐含意义的词来翻译:Development is an absolute principle!这样英语读者就可以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从而达到语用对等。姜柄圭(2007)等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单词会由很多义项,有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译词。但是多词语块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翻译,歧义现象比较少,找出相应的译文也容易。

语篇对等。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语篇这样的言语单位,而非词、句这样的语法单位。从语篇角度看,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的语篇材料代替另一种语言与其意义对等的语篇材料的过程。语篇是一个具有连贯和衔接的单位,由一个或多个彼此相关的序列组成,起到为某一个整体服务的作用(哈蒂姆、梅森,2005:274)。它可长可短,可以是路标、对话、散文、广告等等,关键是意义完整,前后连贯,自成体系。从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来看,它们都是言语单位语篇。伯格兰德在1978年曾指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也不是句子,而是语篇。以语篇为翻译单位,要将句子放在特有的语境中思考,不能孤立地看译语的每一句话或每个词。以老舍的《柳家大院》为例:除了我这间北房,大院里还有二十多间房间呢。一共住了多少家子谁说得清?住两间房就不多,又搭上今儿个搬来,明儿个搬走,我没那么好的记性。大伙见面招呼声“吃了吗?”透着和气,不说呢,也没什么。该语篇中的“吃了吗?”如果是孤立一句话,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不算错。但在整个语篇语境中,它表达的并非是所指意义,而是反映熟人间见面时彼此寒暄问候的客套语。因此如果直译,就不能表达其交际功能(phaticfunction),也与整个篇章所处语境不符,这样就破坏了译语语篇的整体意义,故此处译为“Hi”即可。由此可见,以语篇为基本的翻译单位,可以避免因直译而造成对译文的误解,能表达出语境的最突出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将源语译成译语时不仅要实现基本语义的等值,还需做到文体相符,即译出原文语篇的风格语意。如:中国有句古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应译为:There is an old Chinese saying:“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意思与英语谚语“Nothing ventured,nothing had.”基本相同,之所以选择前者译文,是因为二者虽然语义对等,但不符合原语篇的风格,原文作者强调的是“中国有句古话”,而“Nothing ventured,nothing had.”是英语谚语,故采用直译,与原语篇风格一致效果更好。语篇作为结构意义的统一体,在语法结构上具有衔接性、规律性,在意义上具有完整性,因而自然成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好的翻译,需要在语篇层次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翻译的标准。

上一篇:京唐公司300t转炉冶炼车轮钢的工艺控制和分析 下一篇:浅析经营哲学给国内手机行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