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官印浅探

时间:2022-04-07 06:45:27

摘 要: 在我国,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印章在归属性质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中国古代统一的官印制度,从秦统一中国后开始形成,到西汉时期趋于完备。目前所见的西汉官印实物,以铜印居多,金玉材质的印章尤为稀少。此外,封泥对于古代印章的研究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汉官印,不仅能反映西汉的政治等级情况,还能反映西汉的文化、工艺情况。

关键词: 印章 材质 制度 出土文物

一、我国古代印章概述

印章,是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印”的定义是:

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属皆从印。

印章在归属性质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春秋战国时期,官印已在公文往来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官印由官方铸造,用于公文往来信记,也是官员的权力凭证。

由于当时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竹简,在书写好后用麻绳将简卷扎好,在绳结处用粘土压住并盖上印记,然后烘干,称之为“封泥”。这样一来谁要打开书简,就一定会破坏封泥,书信、文件的秘密性便得到了保证。另外,收信人只要看到封泥上的印记,就可认出是否为发信人所出,从而保证书信、文件的真实性。所以封泥是研究我国古代印章的重要实物佐证。

这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印的作用极其重要。早期的官印尺寸都不大,印文多为阴文,有铸造也有刻凿。印钮都有穿孔,便于系绳随身携带。“印绶”中的“绶”,指的就是可以用来拴住印,系于腰间的丝带,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所描述的:“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

二、西汉官印制度概述

汉代最早比较系统规范地以法定形式制作、颁发官印,一般把西汉官印的发展变化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汉高祖至景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41年),中期为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晚期为昭帝至孺子婴居摄时期(公元前86年—公元8年)。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了西汉时期官印的配置使用情况,其记载如下: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

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爵:……二十彻侯。彻侯金印紫绶。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

由上可见:

(一)在西汉官印设置中,配有金印紫绶的:

丞相(后改称大司徒),太尉(武帝时撤销,置大司马),御史大夫(原为银印青绶,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变为金印紫绶),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

爵位中的最高级彻侯(后避武帝讳,改称通侯),也是金印紫绶。

诸侯王,金玺盭绶,“盭”通“綟”,意为苍绿色,根据《汉书》颜师古《注》所引的《汉旧仪》云: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文曰玺,谓刻曰某王之玺。

(二)配有银印青绶的:

级别在比两千石以上的官职,如太常,光禄勋,廷尉,大司农,太子太傅,三辅,司隶校尉,郡守等高级官吏。光禄大夫无印绶。所以银印青绶此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据《汉书》颜师古《注》所引的《汉旧仪》云:银印被龟钮,其文曰章,谓刻曰某官之章也。

(三)配有铜印黑绶的:

比六百石以上,至比两千石的官职,基本上是高级官吏的属官,以及万户以上的县令。但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印绶。

(四)配有铜印黄绶的:

比二百石之上,至比六百石的官职,主要是一些下级基层官吏,以及不满万户的县长。

关于铜印的形制,《汉旧仪》云:铜印,鼻钮,文曰印。谓钮作鼻,不为虫兽之形,而刻印云某官之印。

西汉的官印按照官职等级不同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印章材质与绶带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官位。例如在《朱买臣传》中,朱买臣拜为会稽太守,太守秩两千石,当是银印青绶,无怪乎会稽驻京办事处的人在见到朱买臣的印绶后才如梦初醒,立刻对这位穿着普通的未来上司恭敬起来。

三、部分西汉官印实物概况

目前所见汉代官印的材质有金、银、玉、铜等,印面一般为正方形、长方形,边长都在2厘米以上。这其中,存世的金质和玉质的官印数量非常少。根据《汉官旧仪》所载:

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

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再结合《汉书》中的相关记载,可见:材质为金玉的官印,其持有者定然身份高贵,有此资格者也是极少数,其价值自然不可估量。

从目前的出土实物情况来看,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皇帝信玺”封泥,是目前唯一与西汉皇帝印玺有关的实物。此外,在我国出土的南越国金印和皇后之玺,也同样可以印证史书的记载。

1983年在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发现的“文帝行玺”金印,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命令的官印。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文帝行玺”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那时的南越国是西汉政权的藩属国,其用印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汉,但也能反映当时的一些情况(虽然实际印文内容在礼制上已有僭越)。

更早发现的皇后之玺,于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根据前面所引用的《汉官旧仪》的记载,从印玺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这件“皇后之玺”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官旧仪》又载:

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緺绶,……皆龟纽。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石洛侯印”金印,据传为山东省日照市出土。1959年由张少铭先生捐赠。印章年代为西汉,高1.8厘米,边长2.4厘米,为龟纽官印,白文篆书“石洛侯印”四字。此印当是实用之印,为汉武帝时期官印之标准器,其形制亦与史书记载相符。

除金玉材质的官印外,目前银质的官印发现也较少。而铜质的官印保存较多,因为持铜印者,是级别两千石以下的官吏,这一范围内的官员人数较多,故配置的铜印也多,保存下来的概率较大。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多枚西汉铜质官印,比如其中的一枚名为“武陵尉印”的官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2.3×2.3cm,通高2.1cm。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武陵尉印”四字。印文中的“尉”系指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元二年,更名都尉”。那么此印应为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前郡都尉之印。

又如一枚名为“渭成令印”的官印,铜质,鼻钮,印面2.3×2.3cm,通高1.9cm。渭成,当为渭城,西汉时为右扶风所管辖的二十一县之一。渭成令即为渭城一县之长,秩在六百石到一千石之间,当为铜印。

再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日南尉丞”铜印,年代为西汉,高1.7厘米,青铜质地。瓦钮。阴文篆书“日南尉丞”2行4字。日南,原秦代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改为日南郡。尉丞,为汉代郡都尉佐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郡尉,秦官,……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其中的“丞”即指“尉丞”,秩六百石,当为铜印。

通过上面所例举的出土实物,我们可以看到,西汉官印的体积并不大,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因为官印是系于腰间需要随身携带,自然是质量越轻越好;

2.那时的书写材质主要为竹简,每片简的宽度不大,要保证印面可以完整的印在一枚简上,因此印面的表面积不能太大,从而制约了印的体积大小。在纸发明并得到广泛应用后,官印的体积才逐渐变大。

四、西汉官印的制作及风格

西汉时期官印使用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制度,相应的,其制作也应该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但关于西汉官印的制作,目前所见的两汉文献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仅《后汉书·百官志》载兰台令史的职务为“掌奏及印工文书”,这说明兰台令史的一个工作职务是撰写印文。《汉书》的作者班固就曾担任过此职。一般兰台令史的文化学术素养很高,能训读、书写数千字的大篆、小篆。其工作流程应该是由兰台令史写好印文,然后交由工匠制作。东汉基本延续了西汉的制度,我们也可从《后汉书》的记载中推测西汉的情况。

在篆刻风格上,西汉早期的官印大多承袭秦代官印的界格,方形印施田字格,半通印施日字格,印文为阴刻,但与秦印相比仍有不同。

汉初通官印(指秩二百石以上的官印)一般为四字,官称超过四字时会在表示分职以外的名词中进行简省。武帝时期对官印制度有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对不同等级官印的使用材质及尺寸大小作了统一、明确的规定。第二次调整是使部分官印字数变为五字。四字印在印面上等分四块,每字各占一格。五字印等分六块,末字占二格。印文匀满充实,正直方平。

每一方官印都是它所属的王朝兴衰更替的经历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随着时事的巨大变化,它们虽早已不再具有其往日的功用,但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却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历史时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对照资料。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孙星衍等.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赵昌智,祝竹.中国篆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错误类型分析 下一篇:寒山诗境三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