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突破

时间:2022-04-07 04:33:12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突破

摘要: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人化倾向,用成人世故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改造学生,致使世故习气压抑了童心,学生作文虚假成风,空话套话连篇;二是模式化倾向,把作文体裁和合格作文模式化,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三是知识化倾向,把作文教学变成了作文知识的传授,将作文能力的培养扭曲成作文知识的记忆,偏离了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本文分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突破。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高中作文教学困惑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应试教育应是罪魁祸首。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比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标准对教师更有指挥作用。在评卷时更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说假话的作文大开绿灯。可想而知,作文训练的过程成了如何应试、获得高分的过程。甚至更有少数教师为了对付“高考”,则鼓励学生去背记各种不同体裁的优秀作文,美其名曰:“以不变应万变。”教师的作文教学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定势。

2.主观原因。一方面,学生认识上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导致作文中虚假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一次次考试的经验或教训,学生们已经深深懂得:不按照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写作,无异于自讨苦吃。再一方面,很多学生缺少发现,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作文中虚情假意,言非所言;更有抄袭应考之作,充斥于目,屡禁不止。

二、教师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的模式

要想改变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通过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来更新作文教学观念,进而更新作文教学方式。本人在作文教学中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作文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再好的教材也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普遍、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指的就应是精神生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本人不只是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作文教学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把作文教学的活动设计成一种“做人”的活动。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除了培养学生应考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之外,更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3.作文教学的过程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传统的作文教学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灌输”的方式而不是以“体验”、“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注重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用生活中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学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会做人,去构建正确的精神生活。

三、学生学会做人,在做人中挖掘并储蓄作文的活水

我们都知道,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文的过程就是在于育人。教做人才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首先关注的是“做人”,即写作之前,先教学生做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1.发现自然,陶冶高尚的情操。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矿藏,也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母亲,投到她的怀抱我们就能丰富自己。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本人总是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深入其境,到野外“采风”和现场“素描”。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下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十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部分学生已经能写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锦绣文章。

2.完善自我,树立健康审美观。高中时期,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本人重视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审美”,努力使他们拥有高尚的人格,坚不可摧的免疫系统和清晰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通过两年的实践,部分学生己经能真实深刻的发现、感悟生活的意义、生活的美,并欣然到生活之中采撷、提炼,流于笔端,化作优美的文字。

3.关注社会,培养优秀的品质。由于升学的压力,现在的高中生一心只读“高考”书。不关注社会,变得很短视、小气、狠琐,走向自我迷恋,这种状况不是做人的理想。人不俗,文才不俗。文学的修养,首先是思想、品德、人格的修养。鲁迅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从水管里出来的都是水。”那么一个学生笔端涌出的文字自然是作者内心灵魂的体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本人教会学生关注社会,特别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从中学会人跟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等等优秀的品质。有了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灵魂,学生自然而然能写出立意深刻的主题,高尚的文字。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新课改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7.

[2]钟启泉.《“指导纲要”与学科教学改革》,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上一篇:议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下一篇:创设情景,让快乐充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