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地区的民间手工纸雕塑

时间:2022-04-06 09:54:27

内蒙古包头地区的民间手工纸雕塑

摘 要:古老的纸雕艺术主要孕育在民间艺术土壤中,发展缓慢却从未间断,形态多变,中国最早的纸雕作品是由手工扎做而成。这些纸笸箩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纸笸箩是妇女们在闲暇之余,尽着家里有限的材料,发挥出最天才的想象,制作出融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民间纸雕艺术品。

关键词:纸笸箩;民间纸雕艺术品;制作技法

古老的纸雕塑艺术主要孕育在民间艺术土壤中,发展缓慢却从未间断,形态多变。

自古以来,女儿出嫁时,娘家都要陪送嫁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沿袭下来的民间风俗。旧时在包头地区的农村,女儿出嫁时母亲要亲手为女儿做一件外观非常漂亮的纸糊带盖的纸笸箩,外面用彩色剪纸装饰。这个纸笸箩作为重要要嫁妆放在陪嫁箱子的底层,里面除母亲给的压箱钱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存放剪纸花样的“样本子”,里面分门别类地存放有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鞋样、袜样、一年四季的帽样、绣花样、窗花样等。还有一些针头线脑等女红所需之物。这个立体的、多功能的特殊嫁妆要陪伴女人的一生,是她一生做针线活的“资料库”。它不仅美观实用,而且是经过纸糊塑胎外加剪纸装饰的民间纸雕塑艺术品,是雕塑的一种特殊形式,独具艺术的魅力。

内蒙古包头地区的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这种结合了塑作与传统民间剪纸为一体的纸质容器,艰苦的民间农耕生活中需要各种器皿来容纳粮草杂物。所以,一直以来,在当地随处可见各种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状各异的民用纸质手工塑作的器皿,有圆柱体的、正方体的、六边形的、有戴盖的、不戴盖的等等,当地俗称“纸笸箩”。这些小的纸质器皿可以放针头线脑,叫“针线笸箩”,是女红必备的器具;放烟丝、烟叶的笸箩叫“烟笸箩”是男人们的必备品;还可以放鸡蛋、糖果瓜子等;大的可以放面叫“面笸箩”;放米的叫“米笸箩”等等,用纸笸箩盛米或盛面透气性好,不易生虫,这些既经济又实惠的轻便纸笸箩已成为农家生活的必需品。

这些纸笸箩的制作方法较简便,就地取材,巧手的妇女们将平时积攒起来的麻纸、报纸或烟盒等,在各种形状的模具外面用浆糊一层层糊出来即可,最外面彩绘或贴剪纸花鸟来装饰;也有的用硬纸片缝成的,或用碎布打成的纸衬后再剪成各种形状的底部和帮部,然后用针缝合在一起,最后在外面用烟盒裱出来或用花布贴出来。

还有一种是纸精泥制作而成的泥瓮、泥碗、泥盆,每逢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把窗户上的麻纸用铲子铲得干干净净,然后把这些废旧麻纸泡在水里捣碎,用手团成一个个的球状体,晒干后以备后用。待到用时再用水泡开,挖些当地的马兰花的根须用手撕开,此根须又细又长,捣碎后搅拌在纸浆里,这样既增加了韧性又加强了黏性,再加上当地的一种黑胶泥,这种泥没有杂质、细腻、黏性又好,盖房和泥也用这种泥,在瓮的外面裹一层布,然后在通风阴凉处把和好的泥均匀地拍在各种形状的瓮外面,干一层抹一层,最后成型的厚度和陶制的瓮差不多,这样才够坚固。在纸浆泥阴干的过程中,用木棍轻轻敲打,使泥瓮和布模之间产生空隙,旋转即可取下,最后用蛋清或者是土豆粉浆在外面罩一遍,这样既防水又坚固,非常经济又实用。这样的泥瓮可以盛米和面,在过新年的时候,在泥瓮的外面贴上红纸斗方“五谷丰登”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这种泥瓮在当地民间曾经也是随处可见的。

纸笸箩何时产生的,现无从考证,全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笸箩是带有“光绪辛已”字样的万字纹纸浆脱模描金纸笸箩,也就是距今134年的1881年。它是旧时期家家必备,人人皆知的生活必需品。这些纸笸箩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纸笸箩是旧时乡村日常生活纸制容器的一种。过去物质匮乏,贫穷让人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纸笸箩的出现,它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买不起的各种器皿,也成为家乡一种独特的民俗。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农民们购买陶瓷盆的造价太高,一件像样的陶瓷盆可以传辈数,因此纸笸箩就在当时应运而生了,妇女们利用闲暇之余,尽着家里有限的材料,发挥出最天才的想象,制作出的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民间纸雕塑艺术品,现在看来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慨叹!

包头地区民用纸质器皿(俗称“纸笸箩”)的制作方法:

材料:报纸、彩纸、清漆、明矾、动物油等

工具:瓷盆、剪刀、浆糊、刷子、颜料等

过程:

第一,打浆糊:先在锅里倒入半锅水,等到水快烧开时,将半碗面用凉水稀释成糊状倒入锅中,不停地搅拌,若为存放时间久一些,可以放一些盐,直至成为稠糊状盛出锅备用即可。

第二,裁纸:准备好各种材料,将废纸裁成梯形状的,两边剪些小豁口,这样容易与器皿的曲面相吻合;底部剪成圆形。

第三,糊胎:糊之前我们先在模具(盆)的外面涂层猪油,这样更利于揭胎。然后一层层转圈往上糊,依此方法糊二十多层即可。

第四,揭胎:放在背阴处阴干到八九成时,把与盆沿儿相连接的地方撕开,旋转盆即可慢慢揭胎。不可暴晒,以防裂纹。

第五,上色:调好水粉颜色均匀上色,直至压住废报纸上的字迹。

第六,贴花:待干时将剪好的吉祥剪纸图案平整地粘贴在器皿的里里外外,这也是最出彩的一道工序。

第七,刷矾:装饰完花纹,用明矾轻轻刷一遍,这样以防清漆“吃色”,保持剪纸原本的颜色。

第八,刷清漆:最后用清漆把里里外外刷一遍,这样既使器皿保持光泽,又防水,坚固耐用,这样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纸质器皿就做好了。

老包头的人们不喜欢废纸糊出来的纸笸箩那种灰白的颜色,所以当地的妇女们剪出喜庆吉祥的剪纸图案粘贴在纸笸箩的上面,常见谐音寓意的图案有:莲(连)年有鱼(余)、喜上梅(眉)梢、鹿(禄)鹤同春、五蝠(福)捧寿、鸡(吉祥)与云钩子(如意),猴骑马谐音马上封侯,祈求早日升官等;有阴喻阴阳相合,化生万物的图案:老鼠(阳)偷葡萄(阴),隐喻多子多福,兔吃白菜(白财)阴阳相合,子孙繁衍,财源滚滚,还有猴吃桃、猴坐凳、猴吹喇叭、鹰爪兔、蛇盘兔(辈辈富)、瓶里插花、鱼钻莲、娃娃坐莲、蝶扑瓜、凤凰戏牡丹等;还有二方连续的纹样:拉手娃娃、吉祥云纹、贯圈纹、禾草纹、锯齿纹、盘肠纹(生命永生)等。妇女们将内心美好的祝愿化作剪纸的形式,祈求富贵平安、事事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加爵、福禄同在、夫妻恩爱、子孙兴旺等等,将所有美好的祝愿都蕴含在民间的吉祥剪纸里,贴在纸笸箩上日日使用,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突发猛进,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廉价的塑料盆和不锈钢盆逐渐代替了这些手工塑作的纸质器皿,这些深藏在民间的手工艺正在急速消亡中,笔者只能通过收集到散落在民间的零星的手工艺品,并且通过记录民间艺人的口述和制作过程,尽量还原曾经那段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民间艺术的瑰宝,珍惜保护这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作为一名雕塑艺术家,想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记录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汲取民间本土文化,吸取养分,能使它继续传承与发扬下去,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赋予它新的历史意义。

上一篇:从“”切入 下一篇:俄语词汇搭配民族文化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