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临床分析

时间:2022-04-06 04:41:26

癔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64-01

癔症又称竭斯底里,是由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精神症。常突然发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如不慎重分析,容易误诊。2011年5月下旬,我院对首例癔症的误诊,短时间内诱发了5例癔症,由于误诊所致的不良暗示,再次引发10例癔症,共计16例。最后虽全部确诊治愈,但教训深刻,特此分析。

一般资料

16例均为民主镇中学初一女生,最大年龄15岁,最小年龄12岁,发病至就诊最长时间1小时,最短20分钟,单次发作10例,发作2次4例,发作3次1例,发作4次1例,住院时间最长者5天,最短者1小时,为了叙述方便,根据发病先后分组叙述。

第一组:唐xx,5月21日护送一重度低钙血症所致的昏迷、抽搐同学到医院治疗。5月22日早餐后突发头昏、心悸、呼吸急促、全身发麻,肢体僵直伴阵阵不自主抖动,恶心、呕吐、喉部阻塞感,吞咽困难,由同学十余人护送来院就诊。T37℃、P80次/分、R40次/分、BP100/65mmHg;查体未见异常体征,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拟诊为1.低钙血症;2.食物中毒?住院治疗。

第二组:胡xx、王xx、唐xx、杨xx、张xx平素体健,5月22日-23日护送第一组同学来院治疗,并陪同护理。听说“可能是食物中毒”,她们平时有共餐史,5月24日相继出现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全是发麻、发紧、肢体松软伴阵挛,或强直伴阵阵抖动,意识不清,清醒后,感恶心、呕吐、有的喉部有阻塞感,吞咽困难。由校内师生逐一护送来院。查体除1例心动过速,1例血压偏低外,未查出任何阳性体征、拟诊为“食物中毒?”住院观察。

第三组:吴xx、司xx、何xx、唐xx、何xx、刘xx、王xx、周xx、郭xx、谢xx上述10名同学分别于5月25-27日相继起病。突感心悸、恐怖、木呆、呼之不应、意识不清、昏倒、有的肢体发硬伴有阵阵抖动,有的肢体松软伴有阵挛,呼吸时而急促,时而气闭,表情痛苦,噙泪,持续20分钟-2小时不等;醒前有一段意识朦胧期,有的哭闹、有的反复呼叫“我怕”、“不要打我”、“臭的很”等;醒后有的失语,喉部阻塞感,吞咽困难;有的恶心、呕吐。所有病例均感全是发麻、酸痛、有的又刺痛感。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诊断为“癔症群体发作”。经对症治疗和解释性精神治疗后痊愈出院。

分析

发病因素:

(1)16例均未女生,年龄12-15岁,个体素质不稳定,易受暗示影响;

(2)有癔症性格特点:同住一间寝室,对寝室拥挤而引起的室内“脏”、气味“臭”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她们共同进餐,对食堂做菜用的“大桶油”有担忧怀疑有“毒”。

(3)有明显的精神刺激:有的失落钱物感到窘困,有的由于好同学“病重”而担心难过;

(4)她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不良暗示的影响,怀疑他们和发病同学密切接触和共餐,她们迟早也会和发病同学一样发病。

有了这些因素,哪怕躯体上细微的不舒服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应而促成癔症的发作。

病程特点:

起病急,都是在精神刺激或受到不良暗示后突然发病;

初次发作后由于联想到初次发病的情况或相类似的情感体验而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间歇期精神情况正常。记得有一同学失落28元钱后,感到窘困而引发癔症,病愈后老师来探视,问“你能回想起当时是怎么回事吗?”该同学回答:“不知道、想不起来。”不过2分钟病情又发作,症状同前。又有一同学治愈后不愿回学校住“臭寝室”,通过说服回去后当晚又如前发作。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不同个体主要表现基本相同,同一个体,每次发作症状也同,体格检查又不能提供相应的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征,各项辅助检查也不能证实脑器质性精神病的存在。

治疗反应:16例患者均对精神治疗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一例患者白天陪护发病同学,后打羽毛球,晚上感觉双下肢腓肠肌酸痛而突发癔症,由老师背到医院就诊,当笔者告知其腓肠肌酸痛是由于白天打球过度运动所致,不是病症时,患者立即痊愈,步行回校,以后未见复发。

预防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如果有明确的器质性基础,如脑外伤、多发性硬化,即使出现癔症症状,也不诊断为癔症;在无明确器质性癔症基础上才做此诊断。但许多癔症有轻微的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且很难定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因此,很难给这一个损害做什么诊断,只有按症状诊断。作为临床医生,一方面要具有过硬的专科知识,尽量避免误诊误治给病人带来不良暗示;另方面还应具有一定的精神病学知识,避免一些不当言论给病人造成不良暗示;再方面还要耐心地向自己的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足够正确认识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针对患者个性特点、发病原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及自身的个性特点,使其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自觉进行自我调节,指导患者认识并逐渐纠正自己性格缺陷,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及生活,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应急能力。同事做好家人及陪同人员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癔症相关知识,借助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患者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应激能力,尽量减少避免诱发因素,减少发作。 综上所述,癔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正确的诊治同时,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对缩短躯体症状消除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邦,陈绥贞. 62例癔症性精神病再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2(04)

[2]闫莉,谢冰,姚燕,马琳,王诗镔,李卓林,王崇,牛克珍,李涛,于雅琴. 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2)

[3]潘秀云. 癔症急诊49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4)

上一篇:产后出血的因素及治疗 下一篇: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的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