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举例不容忽视

时间:2022-04-06 10:37:15

语文课堂,举例不容忽视

摘 要: 要让学生既喜欢语文教师,又喜欢学习语文,举例法不容忽视。从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举例这种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用的,一个富有真情实感的例子会使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举例能调动高中学生“说”的积极性,避免课堂冷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举例法 激发积极性 激发热情

帮助学生形成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是教师的应有之责,脱离建构性学习的规律大谈本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是无用的。教师须以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知识,为学生展示一个充满爱、充满人性的广阔天地,让他们体验课文中作者的喜怒哀乐,感受生命的真谛,自然的伟岸……用语文课程的丰富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在精神的国度里快乐充实。在这里,语文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喜欢学习语文,不如说喜欢语文教师。

要让学生既喜欢语文教师,又喜欢学习语文,我认为举例法不容忽视。当前,学生阅读量是一年比一年少,课堂教学越来越费力。此外,一些学生课外阅读以武侠言情为主,好一点的就是看看作文选,真正看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有人文内涵书籍的很少。如何在课内基础上,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举例是一种很好的办法。通过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例子,将学生带入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如举一些文学方面的例子,学生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进一步了解作者、著作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我在学生时代就有亲身的感受,如上初中时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老师举了一些古时封建礼仪如笑不露齿之类的例子,引发了我的好奇之心,并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又如上高中时,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讲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意境如何优美,引发了我对诗歌的爱好,且对《再别康桥》情有独钟。还有一次讲评试卷的时候,老师从一道习题联想到一题高考题,即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其实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雪,也可以是一片无比灿烂的春天,也可以是……从这里使我懂得语文内涵的丰富性,以后对每一问题总喜欢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原来有这么多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沿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在“举例”的引导下,将狭隘的课堂学习和广博的现实联系起来,认真思考,提高认识水平。

就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举例这种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用的。比如教师常常用幽默有趣的导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巧用导语,往往就是巧用一个例子。一个新颖、幽默、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花费多少唇齿也替代不了。

同样一个富有真情实感的例子,也会使学生进入课堂的教学情景,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高中生,由于心理、年龄的特点,一般是懒于朗读的,可是诗歌、文言文的教学,如果缺乏朗读这个环节,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有一回学生在齐读一诗歌时声音此起彼伏,越来越小。如果正面直接批评,可能难以服众。于是我指向初中部教室(因初中部当时正有班级上音乐课)说:“有一回听到教室传来的歌声,突然想到,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合唱了,即使能参加,也再不会有那样的心境了。”学生听完话,静默一阵,等再要求他们朗读时,声音齐了、大了。尽管现在的学生更懂得隐藏自己,但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情感更丰富,如果能用一个个机智生动的,真挚感人的例子打动他们、鼓励他们,他们更愿意表现自己,进入教学的互动过程。

同样,举例能调动高中学生“说”的积极性。时下,大多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或不积极地“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从主观上看,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高中生的言谈举止变得矜持稳重,一副“大人”形象,不轻易自我表现。针对这种现象就要创造“说”的气氛,要求教师营造和谐、自然、轻松的“说”的氛围,打破僵持沉寂的局面,这时举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一次朗读课文,有个同学因为紧张把课文句子读“破”,老师鼓励后仍如此,只好笑着说:“该同学在紧张的接力赛中不小心绊倒了,接力棒交给谁来完成呀?”轻松的气氛顿时上来,一下子五六个同学举起了手要求接“棒”。可见举例在课堂上营造“说”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为他们提供一个“说”的舞台,收到好效果。

另外,举例能克服课堂冷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同样要求教师应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振奋人心的鼓动力。记得在某一下午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连平时学习较认真的学生也只是强打精神。面对此状,我本想严肃批评他们,但冷静的观察、理性的分析使我想到,学生长期以来都受到“语文不用学习,也不会考低分”这一思想的影响,总认为语文要读不读无关紧要。此时,如果教师再用强硬的手段予以刺激,硬塞知识,那只能适得其反。“强扭的瓜不甜”。贺拉斯・曼曾说:“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所以我灵机一动,抓住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改变课前构思,把准备用于课中举例的素材作为开头,主动发问:“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个人比得上美军五个师的故事吗?让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听听……”霎时,沉闷的课堂气氛被打破,学生个个聚精会神都想听听这一故事的说法。此外,我也常在课堂冷场时,结合课本有关内容,适当向他们举一些当今时代的焦点、热点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教能有的放矢、学能有所收获的目的。

如今,语文教育改革深入人心,新课程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广大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关注时事,通过一个个必要恰当、富有启发性的例子提高教学效率,扩大课堂容量,并将他们作为一扇窗口、一个平台,使学生走进遥远的历史、迷人的文学、火热的时代、深邃的生命世界。

上一篇:职业院校互动式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