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美学语境中的微博艺术性探讨

时间:2022-04-05 06:44:41

关系美学语境中的微博艺术性探讨

【摘 要】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媒介的演变,新媒体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融合流行文化要素与时尚元素,迅速成为青年群体通讯、交流、娱乐、休闲活动的首选。就媒介的变迁,学界多选择从传播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解析,而忽视其艺术性要素的的存在问题。鉴此,笔者借助对微博的分析,来探讨关系美学语境中新媒体的艺术蕴藉。

【关键词】 关系美学 微博 新媒体 交互艺术

微博作为当代流行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占有数以千万的青年消费群体,其每日逾数亿计的新作量,造就了微博在媒介传播与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微博大红大紫的现实境遇下,学界的研究也多同其博文一般“微言片语”、“肤浅简陋”,炙热的受众效应并未谱写出深刻精辟的研究论著;其现实存在的艺术形式与审美内涵等属性亦为收到应有的关注。

1 新媒体的艺术属性探讨

从媒介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来理解新媒体的艺术属性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北美环境学派学者莱文森曾经指出“媒介载体与信息之间因技术的进步,而实现主客体间的相互转换”,“前一种媒介载体”在的传媒科技与理念发展的前提下“成为进化后下一代媒介的信息”。“艺术的形式也在媒介技术的演化改进中因艺术媒介的革新而得到更新,于是其先的艺术媒介成为新的艺术形式的内容信息,新艺术也得已生成”。[1]新媒体作为媒介载体从其先传统媒介进化而来,形成新的媒介形式,其媒介内容信息则呈现为传统媒介信息与媒介载体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新媒体的媒介内容。于是,此时的媒介内容即会以传统的媒介信息或媒介载体形式出现。“如电视出现后电影成为其媒介信息,电子计算机出现后电视成为其媒介信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之前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媒介成为其艺术内容信息,最终不断发展、日臻完善的新媒体成为为公众认可的艺术形式,并大有被新兴媒介接纳为信息内容的可能性存在。

以莱文森的思维框架为基理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进化,原本以信息载体即媒介身份出现的“微博”、“博客”、“播客”、“个人空间”、“网络日志”等新媒体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内容开始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上流传。这些已然成为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更新一代技术媒介之“内容”和“信息”的新媒体形式,因传播载体的不同而衍生出若干特有的艺术形态与性状。此艺术形态与性状又衍生适应自身媒介特质的审美体验。科技发展与媒介进化,催生之前的媒体由媒介载体衍化为其他新兴起之媒介的信息内容;起初结构简单的信息内容再进一步归纳、整合、升华成一套与其媒介载体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于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新媒体艺术历经多个链条、环节的进化最中生成。这就好比以纸为媒介将人物之美、自然之美幻化入书画当中,物化为艺术存在;以胶片为媒介将书画之美融入电影,生成为艺术实在;据此类推将智能手机作为信息载体,以微博作为信息和内容进行传播的新媒体传播模式逐渐成型。此时,在智能手机的技术支持下,微博的发展在形式方面开始呈现出趋于适应智能手机的媒介特性。其艺术表现的形式逐渐形成更加贴近艺术化传播的外观布局、逐步形成对人体的器官延伸、日臻适应人性化受传需求的编解码形态。

这就好比以纸为媒介将人物之美、自然之美幻化入书画当中,物化为艺术存在;以胶片为媒介将书画之美融入电影,生成为艺术实在。此时,在智能手机的技术支持下,微博的发展在形式方面开始呈现出趋于适应智能手机的媒介特性。

此外,在智能手机平台上进行的微博活动,所体现的传递性和参与性特点,恰与法国学者伯瑞奥德著在《关系美学》一书中所探讨的自上艺术发展脉络相吻合。虽然不能全然认定其“关系美学”的属性,但却为解读这一艺术现象提供了另一条通幽曲径[2]。由此,微博演变为符合从形式美、到内涵美的艺术作品,成为转换了媒介之后对人、对自我的消费。如是,它的存在符合虚拟性、事件性、观念性、拼贴性、流行性等后现代艺术的若干基本特性,其中的一些微博作品更接近于观念艺术、超写实主义表达,乃是后现代作品的偶然制作亦是必然之作。

2 微博的交互艺术特性

2.1 缘起何时

微博乃是微博客的简称,之前有学者研究指出,“微博这一概念的提出,肇始于2006年的美国迪维特网站的创始人伊曼・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3]。2007年由甘卡尔(Gaonkar)与乔杜里(Choudhury)又从技术及应用的层面,剖析了微博的意义,即“一种集合了移动电话传感器、无线网络通讯技术、数字信息处理功能及空间可视性等四大部类要素的多媒体博客”[4]。

此外《微博研究综述》指出,学界人士多从信息传播学的视角就微博的概念从两个方向进行界定。一者,为2010年由卡普兰(Kaplan)所提出的,“微博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终端的信息交换工具,它允许用户之间彼此交换短篇内容,如句子、图像和视频链接等”。[5]这一概念明确地表述了微博这一新媒体形式所具有的交互,这一点与当代流行的基于接受美学原理所产生的“交互艺术”略有苟合。再者,是极具互联网共享、交互特性的“百度百科”所做的描述,即“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自行编辑的简短信息所进行的分享、传播及获取该信息内容的平台界面。”这一描述虽以传播媒介属性为所归,但同时也彰显了微博以“媒介进化论”理念支撑下的交互艺术之特质性。

2.2 微博的特性归纳

综合来讲,微博所具有的超强的“草根性”,与其在门户网站、浏览器、移动终端、个人主页等诸多平台上广泛分布息息相关。归纳而言,如今的微博具有等特点。

其一,微博的信息获取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选择性。更多体现用户自我意志的导向作用,是受众主体性要素,接受美学初级标准的现实写照。

其二,微博的宣传影响力方面具有较大弹性。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存在较多漏洞,同时平台的身份认证与推荐机制等问题存在缺陷。

其三,微博的内容短小精悍、灵活简便。微博的内容构成常在一百字以内,对语言的语法辞藻、逻辑表达及种类限制少,更加符合快餐文化的基本要求。

其四,微博的信息内容简捷、便于共享和互动交流。只要有电、有网络信号、有智能终端设备和支持平台的存在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微博信息,其时效性远远超过以往其他媒体。

其五,微博的草根性存在。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影音同步逼真具体,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将“草根原创”、“大师经典”恣意拼贴、重构,信息的收发呈现出“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等多层面的立体交互状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智能手机在特定软件及互联网的支持下,所达到的震动、光亮、热感、声响等在触觉、视觉、听觉方面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正将微博转变成为一种“交互艺术”。微博主客体交互性,影响、改变、甚至决定着其发展变化的顺序、情节、状态乃至结果。这时候的微博已然成为全新而合法艺术存在,其艺术性也顺理成章的得以成立。

3 朴素的现实写照

微博最初为通信交流的媒介载体,属于传播学的范畴,在艺术学领域中似乎站不住脚,将其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使得持有经典艺术之辨的学长所不能接受的。但根据媒介进化论以及后现代艺术的相关理念加以解构我们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出现的媒介形式取代之前的媒介成为其传播的载体,而之前的媒介则以信息、内容的形式出现在更新的媒介当中。微博内容构成方面的发展有两条路径。其一、是新闻化的信息传播,注重客观性的直接表达。此类内容具有真实性、时效性、贴近性、趣味性、重大性等新闻要素和新闻价值标准,这属于新闻化了的微博。其二、是走向具有趋于艺术性内涵方向,其富于艺术气息、包含文化蕴涵的信息表达逐渐成为其内容主导。该内容主要体现“草根原生态”、还原“世界真面貌”、描绘“世间善本源”、再现“纯粹美体验”,这就是融入了人的审美判断艺术化了的真、善、美的文艺作品。

微博在体现底层民众心声、表露草根生活面貌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更接近《诗经》中名目繁多的“国风”。其质朴的语言揭示了当下真实的社会生活,其零乱散杂的话语流露出民间文化的原有面目。微博所营造“草根文化”空间,为生存于社会基层的民众提供了公共话语空间,其内容是当代朴素现实主义之杂文。

当原有媒介以信息内容的形态出现在新的媒体中,新媒介特有的属性使之滋生出艺术韵味,其内涵与存在形式便焕发出艺术光芒,一种新的艺术开始生成。

参考文献:

[1][美]莱文森著,何道宽编译.莱文森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1.

[2][法]伯瑞奥德著,黄建宏译.关系美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7).21-73.

[3]闫幸,常亚平.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9(9):61-62.

[4]Gaonkar S,Choudhury R R.Micro-blog:Map-casting From Mobile Phones to Virtual Sensor Maps[Z],2007.

上一篇:浅析BT模式下市政工程合同风险管控 下一篇:探析深基坑的支护设计与岩土勘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