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对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墓地文物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4-05 06:07:52

略谈对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墓地文物的几点认识

摘要:据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平介绍,此次出土的人形陶壶在国内同一时期其它文化遗址中系首次被发现,将填补我国史前原始文化考古空白。人型陶壶整体为女性形像,面部在壶口位置,五官清晰可见,双手抱着肚子,形象生动逼真,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罕见文物。吉平表示,南宝力皋吐古墓群此次出土的大量陶器,对于研究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史和南宝力皋吐当时的人文风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史前原始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对南宝力皋吐古墓群进行深入挖掘。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境内首次发现大规模史前古墓葬群,距今四千多年,地处草原腹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受人为等因素影响,个别墓葬惨遭破坏,甚至面临消失殆尽的境况。六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目前发掘面积已达一万多平方米,累计清理古墓群近四百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蚌器等各类文物一千三百多件。

去年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在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上被评为「07年中国六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南宝力皋吐墓地是研究我国史前文化的一座宝库,其众多重要发现填补了多项我国史前考古文化的空白。

一、被评为重要考古发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盗墓者猖獗,粗略统计有上百座墓葬被盗掘。吉平回忆六年首次发掘古墓群现场的情形时说:「经初步调查确认,当时已知墓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发掘历时六十天,清理古墓葬一百四十二座,其中四十五座被盗。工作人员在发掘时均发现有被墓地打破的壕沟。经推测,壕沟内很可能是早于墓地的遗址区。吉平说,第一次挖掘出土文物近三百件,其中陶器近一百五十件,石器、骨蚌器约一百五十多件。

二、部族之间冲突较频繁

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十人正在有序挖掘古墓葬群上的表土,几十个一字排开的方形探方映入眼帘,恰巧几名工作人员蹲在探方内细心地用手中的刷子来清理挖掘出陶器表面上覆盖的泥土,而有一位考古专家则现场修复刚出土的筒形陶罐。吉平讲述,墓葬数量大而且分布密集,随葬品的风格特征基本一致,属于同一时期、文化类型的遗存。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随葬品多以陶筒形罐、陶壶、石斧、石饰件及骨柄石刃刀等,个别墓葬有人头随葬现象。吉平对此解释称,墓葬中不少尸骨呈现出肢解创残的痕迹,反映出当时部落、部族之间的摩擦与冲突较为频繁。南宝力皋吐已发现三处墓地和一处居驻址,出土物品包括一些兵器,如骨梗石刃刀、剑,石斧、石钺和石镞「石箭头等,其中以石镞数量最多。

三、人形动物陶器极罕见

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人形陶壶和动物造型的陶器,在东北系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文物。人形陶壶整体呈女性形象,面目在壶口领部,五官清晰可见,其双手抱著肚子,形象生动逼真。吉平说,「人形陶壶在东北同一时期的其它文化遗址中属罕有发现。此外,在众多随葬品中墨玉骨朵、骨梗双石刃短剑、龟形彩陶壶、红陶动物造型器皿等在同一时期的其它文化遗址中也极少发现。尤其墨玉制成的「骨朵,头为五角蒺藜形,它的出土使这种兵器的出现年代向前推了至少一千年;而骨作剑身,玉为刃的兵器「骨梗双玉刃短剑,专家认为极有可能是青铜短剑的前身,现已被内蒙古博物院收藏。

四、石器时代最完好遗址

今年已是第三次清理发掘,考古人员清理出九座完好古人类房址。此处古人类居住遗址是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石器时代遗址,房址属半地穴式,带有狭长门道方形和长方形房址建筑结构,有灶、拄洞及台阶等,同时在房址内还出土了许多筒形罐和白色蚌壳饰品,在房址的旁边,还有一个古人类用来处理废物的圆形垃圾坑。吉平说,南宝力皋吐古墓葬「遗址群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对研究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社会人文风情,以及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拟明年建遗址博物馆

南宝力皋吐古墓群的发掘,对研究新石器时期的丧葬制度、生活习俗、制陶工艺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内蒙古考古所所长塔拉说,南宝力皋吐古墓群的发现与发掘对于区分和建立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及同类型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记者从当地政府部门了解到,为了使遗址避免遭到风、雨等自然条件的风化侵蚀,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协同通辽市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使用了相应的科技手段将遗址进行妥善处理,并派专人进行看护。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下拨专项资金欲在明年就地修建遗址博物馆。

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召开。发掘该遗址的负责人,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吉平研究员等,向会议作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南宝力皋吐古墓群有多种文化并存,而在同一古墓地甚至同一墓葬中,反映了多种文化的直接联系,这些还是闻所未闻的。

六、科研探索进展情况

2006年至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由吉平负责,对地处科尔沁草原深处的南宝力皋吐墓地和遗址进行发掘,2008年末,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发掘面积总计1万平方米,清理墓葬395座,出土各类精美随葬品1500余件。这处墓地的发掘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发现的位置最北,发掘面积最大,获取材料也是最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墓地。吉平在报告中指出,墓地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其中陶器的成分比较复杂,例如网纹筒形罐、高领双耳壶、尊形器、钵等陶器具有小河沿文化特征;竖条形堆纹筒形罐、叠唇弧腹罐、复线几何纹陶壶等陶器与辽宁偏堡子类型同类器极其相似;横条形堆纹筒形罐、复线几何纹鼓腹罐与东北北部嫩江流域昂昂溪诸文化的小拉哈一期遗存陶器十分相仿;抹光深腹筒形罐和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的陶器群则构成了当地自身特征的文化因素。

研究材料表明,早在5000年前,科尔沁草原就是我国古代北方先民生息繁衍的摇篮,也是重要的历史舞台之一。南宝力皋吐墓地的发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与东北地区就已发生密切接触。在这片土地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民族是东胡族和山戎族。

截至目前,在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古墓群遗址中已发掘清理墓葬392座,墓地出土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已出土各类文物1200多件。其中多数为陶器和骨蚌器,很多陶器具有小河沿文化的特征,部分与辽宁偏堡子古墓同类陶器较相似。大量的绳索状条形堆纹筒形罐、泥质深腹筒形罐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的陶壶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构成了南宝力皋吐古墓群独特的文化风貌。考古人员介绍说:“南宝力皋吐墓地的发掘,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东部就与东北地区曾发生过密切的人群接触和文化交往,同时证明通辽地区的古代文明史并不比其它地区晚,而是和赤峰地区以及整个辽东地区是同步的。”

总的来说,南宝力皋吐古墓群的进一步发掘,对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廓清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及其类型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的发现与发掘对于区分和建立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及其类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上一篇:以学生的眼光来看教学 下一篇:探寻中国传统元素的视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