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诉讼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时间:2022-04-05 01:22:38

【前言】浅议诉讼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高效 调解的效率优势体现在:第一,调解程序灵活方便,不像裁判程序那么严格,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诉讼调解可以在答辩期满前就开始调解,并且不需要严格的开庭排期,可以采用电话通知等方式。第二,调解不以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为前提,只要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即可结...

浅议诉讼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诉讼调解方式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对我们建立和谐司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基层法院的司法实践中,诉讼调解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是,由于对诉讼调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法官调解能力的不足、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等原因,在实践中,诉讼调解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增强调节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更好地推动诉讼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诉讼调解;司法运用;规范化

诉讼调解由于具有化解矛盾彻底、减轻执行压力、节约诉讼资源、减少当事人诉累等优势,而享有“东方经验”的美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制渐趋完善,审判方式改革逐步深入,诉讼调解作为我国审判权在民事诉讼中的行使方式之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一定问题,以恰当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对建立和谐司法有重要的意义。

一、诉讼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对于裁判来讲,诉讼调解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一)高效

调解的效率优势体现在:第一,调解程序灵活方便,不像裁判程序那么严格,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诉讼调解可以在答辩期满前就开始调解,并且不需要严格的开庭排期,可以采用电话通知等方式。第二,调解不以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为前提,只要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即可结案。举证、质证、辩论、鉴定等需要大量时间的工作无须进行或者可以简单进行。第三,调解实行一调即结,无须上诉审程序。

(二)经济

调解程序的经济性体现在其低成本上。第一,当事人的成本会降低。当事人无须上诉,可以减少上诉费用。通过调解结案,如果是按照撤诉处理,可以节省案件受理费。调解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案,节省诉讼成本,特别是当事人可以从诉累中尽快解脱出来,能尽快得到清偿等,其经济性明显。第二,降低司法成本。调解结案可以使上诉审、再审、申诉、申请执行的案件数量减少,节约大量的司法资源。

(三)公正

司法公正只能是一种事后的公正,或者说是一种接近于事实的公正。司法公正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实体公正,就是实现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公正处理,这是司法程序最求的终极目的。第二,程序公正,是严格执行诉讼程序规定的判断结果即为公正的,是为形式上的公正。实体公正很难达到,程序公正则相对易得。因此,现代诉讼多以程序公正为其标准。调解因为是当事人自行处分其权利的结果,当事人是清楚案件事实真相,也最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所以调解结果最接近于当事人最求的实体公正。

(四)彻底

诉讼调解一经结案,不得上诉。多数情况下,当事人都会自愿履行,有的是即时结清,所以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少。调解结案的,通常情况下当事人不会申诉、请求再审。

(五)有利于执行

事实证明,多数调解结案的案件,当事人会自觉履行,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是少数。

(六)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调解能够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友好地处理完纠纷。多数情况下,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断绝,还是可以继续合作或者交易下去的。当事人通过调解可以同时对其间的多宗交易作出友好安排,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增进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因而,调解结案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诉讼调解在司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给诉讼调解的正确运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不便。

(一)对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调解意识的弱化是人民法院调解工作不力的重要原因。诉讼调解司法政策的三次中的变化,在表面上都是弱化调解,一些法官产生了调解应当弱化的错误认识。各地法院审判方式改革强调的重点是完善庭审程序,发挥庭审功能,对一步到庭和当庭宣判强调得多,对调解重视不够。不少法官特别是年轻法官,对调解工作的作用、意义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依法、公正、高效是法治的真正要求,判决结案比调解结案更符合诉讼公正的本质,也更符合审判的只能,思想上不够重视调解工作,不愿意也不想去做细致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对于事明则清的案件一判了之,只有对法律上拿不准的案件才去做调解工作。也有不少法官认为法官的职业化就是裁判化,调解意识弱化不仅仅是部分法官的问题,在不少法院中也存在。

(二)调解能力不足

近年来,法律专业高校毕业生大量加入到法官队伍,为法院带来新的法律观念和司法理念,是法院职业化和审判专业化的重要力量。但多数高校毕业生是“三门”法官,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法院门,学校生活多于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经验不足,多数不会做思想工作,调解能力不足。另外,法官的年轻化一定程度上导致当事人缺乏对他们的信任,不愿意听他们谈大道理和法律知识,不愿意接受欠缺人情味又少说服力、全是法律专业名词的调解工作,这样,调节的成功率非常低。加之审判压力大,调解意识不强,调解工作自然上不去。调解力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法院调解工作不容忽视的原因。

(三)社会矛盾激化

改革开放30年,以突出私人权利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集体、社会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多,且矛盾越来越激烈。社会矛盾的激化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在保护自己权利的观念增强的同时,通过放弃部分权利以妥协解决纠纷的意识在弱化,因而矛盾纠纷调和的可能性在减弱。第二,社会竞争在不断加剧的同时,社会大众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却在逐步弱化,很难发挥作用,通过诉讼保护自己利益往往就是在维护生存权利,因此,当事人放弃权利的可能性很小。第三,社会诚实信用制度缺失,恶意欺诈、违约等引发的纠纷难以调解。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激烈,调解案件的难度很高。

(四)律师架讼

不少审判员反映,律师参与诉讼有时是调解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律师遵照“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原则,从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权利的角度出发参与诉讼,会有利于案件得到公正妥善的解决,但有些情况下却不利于调解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律师多数无权代表当事人作出权利处分以求妥协,另一方面律师有时也不从有效化解矛盾的角度出发,而是单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导致案件调解工作更加困难。

(五)调解制度设计的缺陷

调解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也是阻碍调解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事清责明原因与调解原则不符。事清责明是裁判的前提,而调解多数情况下不宜完全分清当事人的责任,也不需要查明案件全部事实,因为当事人是最清楚案件事实的,也最清楚自己的利益要求,只要是自愿达成的协议,就应当得到承认。第二,调解程序过于弱化,尽管调解有方式灵活的优点,但如果缺少必要的程序约束,就会丧失诉讼程序本身的价值,调解过程将变得随意和无序。第三,调解书的效力处理过于绝对,不符合诉讼诚信要求。当事人在签收调解书之前的反悔权尽管有其价值,但同样也是造成调解无效果的原因。

三、诉讼调解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一)强调调解意识

提高法院的调解意识是加强调解工作的先决条件。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凡是强调调解的案件类型,调解结案率就高,如婚姻类案件的调解结案率就相对高一些。提高法官的调解意识和调解自觉性是人民法院加强调解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调解能力

针对法官调解能力不足的情况,除应当加大调解力量外,更应当注重提高法官的调解能力。要大力推广好的调解技艺和成功的调解方法,加强调解工作培训和经验交流,普遍提高法官队伍的调解水平和能力。从长远来看,应当普遍提高法官的调解能力,尤其是年青法官的调解水平。从当前来看,重点是大力增强基层人民法院法官的调解能力,提高调解结案率。在可能的情况下,要选调审判经验丰富、调解能力较强的法官专门从事调解工作。

(三)全程实施,全员参与,实现“全程全员调解”

实现诉前调和诉中调相结合,庭前调和庭后调相结合,庭上调和庭下调相结合,切实做到将调解贯穿于诉讼的各个环节之中。

(四)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司法调解中的作用

人民陪审员来自群众,更易与群众沟通交流。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案件、当事人对法官产生误解的案件,要主动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的调解,架起人民法院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积极化解矛盾纠纷。

(五)弱化“事实清楚,分清是非”的原则

“事实清楚,分清是非”是作出公正判决的前提,而不应是作为法院调解的前置条件。判决时的强制性,不是取决于双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而是取决于事实、证据和法律,因而其对程序利益有着更高的追求。而“调解解决的正当性并非来源于解决方案的认同”。同时,当事人在未分清事实的情况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即意味着其放弃了要求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权利主张。

(六)建立和完善调解激励机制

按照尽可能通过调解结案的思路来看,除了要提高法官的调解能力外,还要鼓励当事人选择调解程序,建立必要的调解激励机制也很重要。建立调解履行的担保机制或者激励机制。调解多数情况下是当事人妥协的结果,对于权利人来说谙放弃部分权利,其目的也在于尽快取回自己的利益。因此,应当允许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中设立担保,以确保债务人能够按照协议及时全面清偿债务。

(七)调解方式改革

调解与裁判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审判程序,因此应当有所区别。审判强调审判公开原则,除法律规定不得公开审理的案件外,一般应当公开审理,以确保审判过程的透明性。但调解程序以不公开进行为原则,以确保当事人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友好磋商,确保当事人之间的商业秘密和隐私不为他人知悉。

(八)改善调解的环境和条件,促进调解的顺利开展

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调解营造便捷、宽松、融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设立专门的调解室,按照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布置,并配备电脑、打印机及茶具等设施,以便于当事人自由协商、妥协。参与调解的法官等人员应当严格保守调解信息,当事人要求不公开调解协议内容的,应当允许。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党校)

上一篇: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下一篇: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