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09-29 03:37:23

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工伤事故频繁发生,而工伤保险制度能够帮助参保职工及时支付医疗费用,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因此建设和健全工伤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文章具体分析了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保障职工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工伤;保险制度;问题;对策

工伤保险制度是国家为在生产、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医疗和职业康复及经济补偿,并为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劳动者的供养亲属提供遗属抚恤等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进行工伤事故风险转移的方式,通过事故发生前所做出的财务计划,来消除事故发生后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困难及精神忧虑,并维持其正常生活。

一、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转折性发展是2003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伤保险制度框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2007年底,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达1.21亿人,享受待遇人数也从2003年底的30万人增加到94万人,但是与国际上实施工伤保险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工伤保险制度与事故预防脱节

在工伤保险制度发达的国家,都把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以及工伤预防紧紧结合在一起。例如,德国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就将其主要关注方面和工作重点都放在事故预防上,尽最大努力提供康复帮助,并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拨出专款用于职业康复和工伤预防事业。而在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虽然确定了“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但没有明确职业康复和工伤预防所需资金的比例,有重工伤认定、待遇支付,轻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倾向,从而导致这两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资金的有力保障。

(二)工伤保险覆盖面过于狭窄

目前,我国实行的工伤保险制度主要是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没有将社会团体、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列入参保范围,相应被列入参保范围的部分私营、涉外、乡镇企业及雇佣劳动者的个体经营者,也经常以各种理由拒绝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致使工伤保险覆盖面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而安全生产相对薄弱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如煤矿开采、运输企业、建筑企业等)覆盖率均很低。总体来说,在不包括广大农村人口及农民工的基数基础上,2002年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41.7%,并呈逐年上升之势,但与日本98%左右的覆盖率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三)获取工伤赔付难度大

职工获取工伤赔付存在难度的原因:首先,由于法律监督及对于追偿权的规定不足,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和规范法律框架,创造法制环境时期,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法律真空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并存在安全生产法制不健全、安全生产标准滞后、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等现象。其次,《社会保险法(草案)》只规定了对医疗费用的追偿权,对于职业伤害是用人单位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即使用人单位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仍应享有追偿权等都未做出规定,同时《工伤保险条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缺少一些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再次,工伤认定调查取证也非常困难,主要是由于部分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往往因为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企业以职工违章操作为由,不为工伤职工申报工伤认定,而职工个人在申报工伤时,又提供不出有效证据,就很难获取赔付。

(四)工伤保险运行机制不健全

工伤保险的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宣传力度不够、费率机制不合理及基金管理不善。虽然工伤保险已经存续多年,但受工作量较大、人员配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仍无力开展广泛、大型的宣传工作,再者虽然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但是受长期传统观念束缚,在部分企业领导的意识中认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而工伤保险被认作“小险种”自然受到忽视。从费率机制上看,我国在工伤保险浮动费率上尚未能建立综合量化指标与费率浮动之间的科学系数关系,同时差别费率制定不够科学,差别费率档次划分较少,没有按事故发生的概率及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费率,从而也不能起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工伤基金管理效率低并存在部分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工伤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办法,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有的计入生产成本,有的计入营业外支出,有的在职工福利费中支出,开支渠道不统一且开支项目混乱;二是有些企业在上交工伤保险费时少报瞒报职工人数,少数企业平时不参保,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再主动要求参加工伤保险,更甚者部分医院针对工伤职工的治疗大开药方,开假处方,这些都造成了工伤保险基金流失。

二、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规范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首先,规范立法要求在既借鉴西方国家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又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完善工伤保险的法规及相应配套保障执行法律文件,如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工伤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工伤认定程序,制定《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管理及程序,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工伤医疗服务的标准和相关机构的责任等,这些都有利于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形成,同时避免获取工伤赔付困难的局面。其次,应改变目前忽视事故预防的局面,工伤保险应与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相结合,设置相应的预防机构,对企业有毒有害岗位和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人员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建立职业危害作业网点及人员健康档案,并进行实行跟踪,了解其健康情况,从而加强职业病的预防治疗工作。再次,还要加强法律和社会监督,对某些企业没有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度,不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就冒险生产,并导致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的行业及企业应给予严厉处罚,情节严重时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

(二)增强宣传力度,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伴随着个体经济的比例提高,个体工商户工伤事故发生概率也逐渐增加,因此应对没有个体工商户的工伤保险相应法律政策的现状予以改进。同时,要认识到工伤事故的发生除了受工伤防护设备、工作环境等外部条件外,还与企业领导者、职工自身对工伤保险制度的认识有关,为此应加大对工伤保险制度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将相关法规常识纳入到普及法律法规的内容中,尤其是对中小、高危企业的职工及农民工进行定期的生产安全知识教育,提高职工自身安全意识,使其掌握安全有效的生产技能和防护方法,并认识到工伤保险的重要性。

(三)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机制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机制应从缴费机制和基金管理两个方面展开。建立科学有效的费率机制应在行业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根据各企业工伤实际发生情况,实行活动费率,具体应根据当年发生工伤事故频率确定浮动值,并对下一年的费率进行相应调整。此外,针对一些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或者短期营业的行业,还应建立临时人员缴费制度。例如,日本就针对一些“有期限事业”和短期项目的企业,如建筑工程等,采用确定缴费绝对额方式让其缴费。改善基金管理效率,工伤保险管理部门就要认真审核基金的收缴和支付工作,及时堵塞容易流失基金的“漏洞”,并明确规定相应的缴费义务与权利,避免发生工伤事故补交再参保的情况,同时社保机构必须与工伤定点医院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制约机制,真正做到伤与病区分、伤与药相符、价与量一致。

三、结论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障,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因此,应采取措施避免工伤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劳动者工伤保险权益。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中比较常见的四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增强宣传力度,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机制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付德团.德国工商保险制度[J].中国劳动保障,2008(5).

2、刘静.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J].厦门大学学报,2007(6).

3、周慧文.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可持续性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2).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上一篇:高校校园电子商务运作分析 下一篇: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