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部崛起之奥秘 追寻东部发展之轨迹

时间:2022-04-04 10:18:30

解读东部崛起之奥秘 追寻东部发展之轨迹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领先领跑,快速发展,令世人之赞叹,为国人之骄傲。其崛起之奥秘,发展之轨迹,关键在创新发展,核心在与时俱进,落实在非禁即止。

关键词:东部;创新;创业;开放;思想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35-03

2008―2009年,带着解读东部崛起之奥秘,追寻东部发展之轨迹等种种问题,先后到浙江、上海等地挂职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感受到了浙江、上海、苏州等东部沿海地区思想解放,创新发展的成功喜悦,领略到了昆山、无锡、杭州等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创新思维。概括起来,东部崛起的秘密,关键在创新发展,核心在与时俱进,落实在非禁即止。

一、创新发展古代儒家国学思想,走全民创业之路

古代儒家思想,提倡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的德治,强调教化人的程序和方式,使人心良善,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重视人的个性特征、道德发展、同情心、培养人的主动性和伦理天性的人治,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提出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对朋友要真诚守信用,对待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要孝顺。为人者自知之明,为官者清廉爱民,统治者仁政爱民。提倡人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可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中国的古代国学思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谐社会理论等,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改革开放初期,当儒家思想普遍被理解为封建迷信的时候,文化底蕴厚重的东部人,不是抛弃,而是扬弃,创新发展国学思想,铸就了东部人海纳百川“海”的性格,培育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赚别人赚不了的钱的全民创业精神。如温州人不怕辛苦,有活就干,不怕面子,有钱就赚,不怕路远,有市场就去,不怕利小,有生意就做,不怕艰难,有事业就上,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没有实力做的事,实现了东部人由光脚板、睡地板、赚铜板向当老板、看黑板的重大转变。打铁匠、补鞋匠、弹花匠、缝纫工、货担郎等出身的众多创业者们,不图虚名、吐故纳新、恪守承诺、互信互利,敢于做大生意,敢于啃硬骨头,通过不断的摸爬滚打,大浪淘沙,创造了诸如雅戈尔集团、升化集团等大企业和知名品牌。营造了创业者(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员工、与同行、与同乡、与家庭的和谐创业氛围,培养了敢于创新,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敢于超越,既异想天开,又脚踏实地的勇气。

进入21世纪,当人文价值缺失、传统价值倒塌、沉渣泛起、腐败翻新、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等社会转型的时候,与时俱进的东部人,以古为镜,经世致用,诚实守信,清正廉洁,以自然生态为视角,建设精神家园,以知恩、感恩的心态,对待组织、友情和社会关爱的感知与回报。在环境创新方面,他们视环境为磁铁石、孵化器、催化剂,始终把打造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品牌、厚重的文化底蕴、健全的市场体系、优质的服务质量、上乘的用人机制作为环境优化的第一要务,依托奉化的蒋氏故里以及以乌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等品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发展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塑造名人名居名城名景名企环境形象。在机制创新方面,诸如产学研相结合的“德清模式”,既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又激发了百姓创业热情,同时又营造了全民发展氛围。在产业发展方面,运用资源禀赋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坚持错位发展,创造自身特色,形成了诸如“宁波工业园”等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影响世界行业标准的产业集群。形成的零资源、蒲公英现象让你应接不暇,这样研究会,那样艺术节让你眼花缭乱。省、市如此,县(区)、乡镇也不例外。如享有盛名的海宁“中国皮革城”、湖州“桥乡”研究会,新市“蚕花庙会”、“羊肉黄酒节”等。在思路创新方面,从浙江的“大力发展、稳定发展”战略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再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升级,到德清县的“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向“先进制造强县、科技带动发展、生态人居优先”的工作重点转移,集中体现了东部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等一脉相承的发展思路,其先用心、再用力,先设计、后施工,尊重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工作方式不愧为创新的典范。

二、创新发展现代改革开放思想,走招商引资之路

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仅仅处于“填饱肚子”的原始冲动,冒险尝试“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无意间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而今,作为地处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抓住机遇,率先崛起,改革开放成果辉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其秘诀就在于创新发展改革开放思想,大力发展招商引资特色产业。

一产业招知引智。东部人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意识,又有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美德。他们注重工业发展,更加珍惜“鱼米之乡”,善于借助工业、城市、科技、商贸等智力改善农村生产力,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产业。以上海浦东新区的孙桥镇为例,他们紧紧围绕招“知”引“智”思路,树立“国外先进农业与中国农业接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前瞻性发展理念,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注重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创新,构筑创新技术化、农业产业化、投资多元化三大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孙桥农业产园已建立起一支有博士后2名、硕士4名等105名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管理队伍,通过与中科院上海昆虫所、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解决了有机无土栽培、温室植保等技术难题。先后荣获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绿色蔬菜温室栽培标准化示范区、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建设单位、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内、国际双证书认证单位,从这些荣誉与光环中,让我们看到了东部现代农业的魅力,看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二产业招商引资。以江苏省的苏州为例,仅仅有8 000多平方公里的苏州,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5个、省级开发区11个、乡镇开发区若干个。截至2004年底,有世界五百强企业100家、外资企业12 000家,合同外资8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2亿美元。在国家排行榜中,利用外资全国第一,工业产值全国第二,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三,生产总值全国第四,财政收入全国第六。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前十名中苏州有4个,其中昆山排名第一。以苏州的昆山为例,一个92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截至2008年底,有世界五百强企业31家,外资企业4 000家,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人均实际利用外资10 000美元。创造了全国第一个办在县级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大陆第一家台资银行、全国第一家县级市的台商协会、全国第一个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的县级市的五个第一。

透过数字和荣誉,解读崛起之奥秘,不难发现,苏州招商引资在驱动经济发展中的爆发力和带动力;追寻发展之轨迹,直面感悟,苏州对招商引资的前瞻性和自信心。一是苏州人亲商活跃,无中生有。在思想上树立亲商理念,善于尊商、引商、留商、便商、安商、富商,让人家赚钱;在政策环境上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如昆山 “高尔夫球”现象,就引进了8个投资5 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在法制环境上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在服务环境上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在人文环境上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二是抓住了三大历史机遇。即20世纪7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奠定了物质和人才基础,20世纪90年代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开了经济发展新天地,20世纪末乡镇企业的民营化转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具体地讲,苏州的经济三支主力主要是以昆山为代表的外资、常熟为代表的民资、国有企业的国资。目前,外资企业的社会贡献率占了苏州60%,民营企业占了37%,而国有企业在3%以内。三是达成了招商引资共识。在实践中,苏州人埋头苦干不争论,始终坚持不论什么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公有私有,有作为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归谁所有,能交税就行的四个“不论”原则,上下达成了来帮助我们招商引资的是恩人、来投资的老板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局面的干部是能人、影响招商引资环境的人是罪人的共识。

三产业招项目引品牌。与其说东部沿海地区人能干,倒不如说上海人、浙江人、无锡人精明,世博会、宋城、三国城等品牌项目,可以与上海同步、与西湖媲美、与无锡同名。

当2002年12月3日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后,上海人不但争取到了承办单位主动权,而且唱响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旋律,将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 000万人次参会的重大项目落地上海,成为世界了解上海,认识中国,繁荣商贸,挑战三产,探讨人类城市生活以及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从根本上体现了上海代表中国建立“和谐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

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吸引国内外游客集聚杭州,在你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之时,全景式立体歌舞秀《宋城千古情》,以古越先民劳作生息的动人场景,南宋王朝的繁华如烟,岳飞抗金的英雄悲情,感人至深的白娘子传奇,催人泪下的梁祝传说等文艺演出,以精彩的文化创意、精心的内容编排、先进的舞台设备、丰富的历史内涵、精美的舞台表演,年均演出1 000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 000万人次,创收15亿元,成为中国夜游市场最为响亮的品牌,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杭州、触摸历史的窗口。

当更多的人想看到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国演义》逐鹿中原的辉煌场景的时候,而无锡人却想到的“无中生有”,如何将银幕拍摄场景聚集一块,合力打造影视城并作为旅游开放项目落户无锡。在无锡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招商思路感召下,中央电视台投资6 000多万元,在太湖之滨的军嶂山麓,建造了占地面积35公顷的84集电视巨著《三国演义》影视拍摄基地。其中,吴王宫、曹营水旱寨、桃园、火烧赤壁特技场等几十处大型景点,既丰富了景区文化内容,又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座集影视拍摄、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城。如今,三国城影视成为无锡人民烫金的名片,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年均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收5 000多万元。

三、创新发展当代科学发展思想,走生态文明之路

当2007年6月的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精明能干的东部人,举一反三,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不仅从经济角度去分析理解科学发展思想,还从哲学层面去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理论,大力推广生态文明先进经验,积极加快工业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步伐,走城乡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广泛推广上海大众生态工业经验。上海大众有限公司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为载体,以环境保护为基本方针,结合自身产品和生产流程特点,通过与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伙伴的紧密合作,摸索和总结出工业用地最小化、水资源循环、能源节约、废物管理等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绿色行为准则,由此而成为国内首家全部实现绿色产品的企业,有效地实现了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生产,达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爱心环保企业”等殊荣。因此,东部人引以为自豪,加工贸易企业自发地纷纷效仿,示范借鉴效果十分明显,推进了生态文明进程。

二是借鉴推广上海宝钢生态文明做法。东部人勇于实践,也善于总结。自1978年12月建厂以来,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做法,成为中国冶金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1环境贯标认证的企业,世界一流的清洁钢铁企业,荣获“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宝钢给国家还了一个宝钢,宝钢给银行还了一个宝钢,宝钢给上海再造了一个宝钢,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赢的生态文明企业。当他们成功探索到上海宝钢在高污染、高能耗的生态文明经验后,又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追求可持续发展,实行能源、环境管理信息化,实时监控能源、环境设施运行效果,实时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实时发现和纠正厂区环境污染事件。同时加大投入,加快先进的、创新性的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应用焦煤调湿、干法除尘、蓄热式燃烧、低NOx燃烧、化工废水深度处理等先进技术,全面消除厂区冒黑烟、冒黄烟现象,为中国工业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庄园。他们广泛推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千山的生态文明经验,深刻吸取苏州人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兴工业废庄园,使古老的水乡文化一夜之间荡然无存的惨痛教训。为此,在保护周庄、同里、鹿直三大水乡古镇过程中,不管谁去任书记、镇长,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好水乡古镇,改变农户居住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庄园,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古镇资源保护完好,生态环境良好,开发潜力巨大,开放程度较高,人居环境优良,经济效益较好。如周庄旅游人数就超过300万,仅门票现金收入3亿元以上,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了一方百姓,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透过现象看本质,东西部之间最大的差距莫过于思想观念,东部崛起的成功奥秘莫过于思想大解放,创新大发展,东部崛起的主要轨迹莫过于抢抓机遇,招商引资,东部地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生态文明转型,国际标准接轨。

东部是一首神奇鲜活的诗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曲激越优美的乐章。他山之石,重庆所用,他们是一本极具说服力的市场经济教科书。承认差距便是一种胸怀,找出差距便是一种境界,缩小差距便是一种能力。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学,实实在在地干,就一定能学以致用,“314”总体部署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加快和率先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上一篇:把握历史性机遇 大力发展新疆县域经济 下一篇: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