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尝试与体会

时间:2022-04-04 07:38:5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尝试与体会

当今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普及和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已成为全国中学的必修课之一。我就近年来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的学科特点

1.信息技术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成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目标大多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技术作品(如文档、多媒体展示文稿、动画、程序、数据库、网站/页、人工智能程序/系统)来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信息和想法,交流思想和感受,等等。因此,实践性是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又一突出的学科特点。而实践中的各类问题或任务往往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需要学习者激活、调用、组合自己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术,临场生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学习结果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临场生成性。有时甚至需要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践性往往与创造性密切相关。

2.信息技术学习应该是一种富有认知灵活性的学习过程。

由于信息技术学习和活动都要涉及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操作命令的尝试与熟练、作品的设计与规划、技术操作与作品开发、调试和优化等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过程。加之前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生成性和实践性,信息技术属于典型的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Spiro、Feltovich、Jacobson、Coulson,1995)。结构不良领域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概念的复杂性:在应用知识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知识点)的共同作用,而不是只涉及某一个知识点;第二,实际应用情境间的差异性:在各个具体的应用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尽相同。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因此,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显而易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三、以“中观教学设计”理念来指导教学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

例如,我在讲解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声音素材的编辑与制作”一课时,考虑到整个单元的内容为“视听制作”,将中观目标定为制作一个“天上的街市”配乐视频作品。本部分任务是让学生录制“天上的街市”配乐诗朗诵,通过和以后几部分任务合作,以达到中观目标,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观教学设计的应用,能使整个学习内容很好地融合,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方便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之一,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操作。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4.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5.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6.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在上机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教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7.分层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五、重视学生的上机实习

信息技术课程除了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外,还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它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别于其它的学科教学。而信息技术的内容多,课时少,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能熟练地掌握多种技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上机实践。因此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上机实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学生亲自动手实习一次,胜过教师的反复演示。为了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我尽量精讲要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去摸索。在实践中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如在讲Word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制作海报、贺信等,在讲Excel这一内容制作课程表、日历等。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并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上一篇:高校档案网络化的认识与思考 下一篇:把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生活元素,提高学生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