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力资本流动与聚集的认识与评述

时间:2022-04-04 07:13:37

关于人力资本流动与聚集的认识与评述

摘 要:人力资本聚集理论围绕着人力资本产生技术外溢,形成核心吸引力,解释人力资本为何出现马太效应。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本流动理论以收入差为主要解释变量,聚集理论模型在解释中国人力资本流动现象上,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人力资本流动和聚集理论的综合评述基础上,针对中国人力资本空间配置不平衡现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流动;聚集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23-02

中国人力资本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丰富,而西部省份人力资本相对匮乏(钱雪亚、刘杰,2004)。并且东部地区的净迁入人力资本增长较快,西部人力资本迁出量远远大于迁入量,人力资本从缺乏人才地区向人才济济地区流动(毕德国,2005;文建东,2005)。

高水平人力资本倾向于流入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地区,这种人力资本流动现象,国外也有许多学者做过相关实证。Peri(2000)对美国167个主要MSAs(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1970―1990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对年轻的高技能人员有吸引作用,而对年长的高技能人员没有吸引。Glaeser et al.(1995)对美国203个大城市从1960到1990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人力资本聚集现象显著,且高人力资本就业增长与种族成分多寡、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不相关。Simon(1996)分析美国所有MSAs1940―1986年的数据,得出人力资本就业增长与当地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的关联更大,与高中毕业生所占比例相比。Shapiro(2005)对1940―199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流入关系进行分析,他认为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引起随后高人力资本的流入,有60%是因为人力资本聚集产生的生产率的提高,其余是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合国内外文献,对于人力资本流动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人力资本流动的传统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一种是聚集理论。

一、人力资本流动的传统分析

以托达罗模型为代表的传统迁移理论假定劳动者迁移的动机在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撇开城乡二元经济的前提,发展了人力资本在城市间迁移的动力分析。王桂新(1996)利用引力模型得出较低的经济收入对人口迁出有推排作用,较高的经济收入则有激发作用。龙奋杰等(2006)通过实证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强度表明,当前收入以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城市吸引人口迁入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

经济因素,如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投资规模及其空间分布、中央政府的区域转移支付政策等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区域差异,从而诱导劳动力的区际转移。比如,Shuming Bao(2007)选取中国1980―2000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出,投资量(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和国内固定资本投资)与省际人口迁移率显著相关。Gober(2002)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化水平、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建筑业与轻工业比重等是影响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姜怀宇等(2005)认为城市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才集聚的主要动力,城市化对人才集聚的影响既包含经济影响,也包含文化和社会影响。

除了预期收入差和经济因素以外,许多区域性的宏观因素也可能影响劳动力区际迁移,它们包括自然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存量、人口密度以及人才政策和社会网络等。Shuming Bao(2007)认为气候与迁出率显著负相关,但与迁入率关系不显著,并且他论证了社会网络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迁入目的地的本地籍人力资本规模对人力资本迁入有正效应,因为同籍已迁入群体可能传达给随后迁入者确定信息,降低流动风险。姜怀宇等(2005)认为自然环境对人才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城市化间接发生作用,他还指出国家的区域、产业和人才政策对人才分布具有较强的影响。

实际上,在中国高水平人力资本聚集的区域并非与实际收入高的地区吻合,参照江小涓和李辉(2005)用价格差异修正后得到的各城市实际收入数据,可以看出人才聚集的上海市、南京市、天津市等地剔除价格水平的实际收入还低于一些中西部城市。由此可见,预期收入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人力资本聚集现象。

二、聚集理论

自Lucas(1988)提出“如果人们不是为了与他人更加接近,那么他们支付曼哈顿或芝加哥市中心的租金又是为什么呢”的疑问,引发了后来许多学者就人力资本在初始存量较高的城市区域聚集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学者们对是什么因素促使大量高水平人力资本流向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地区很感兴趣,而且这种吸引力大到可以弥补高昂租金以及人口稠密带来的损失。

Lucas(1988)认为单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会导致整个社会平均技能水平的提高,即人力资本具有外在效应(external effect),人力资本外在效应使得人们在人力资本初始存量较高的区域聚集。

在卢卡斯用人力资本外在效应解释人力资本聚集的理论基础上,Glaeser(1995,2005); Peri(2001);Shapiro(2005)等人具体化人力资本外在效应并进行了实证检验。Berry and Glaeser(2005)建立简化的城市聚集模型,将人才效用看做是工资、居住成本、基础设施的函数,提出了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流入人才充裕的地区的两种解释:一是人力资本水平高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雇用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员工;二是住房供给缺乏弹性,高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的涌入抬高了住房价格,使得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在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高的地区增长缓慢。Peri(2001)提出人力资本动态外部性(a dynamic externality of human capital)是工作在人才聚集的地方能得到的额外收益,他认为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才聚集是内生形成的,因为人们在人才密集的地方可以通过向别人学习以提高自己。Shapiro(2005)认为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牵动人才流入,大部分是生产率提高起作用,三分之一的原因来自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高水平人力资本的人们能够刺激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他们利用对政治的有效影响使制定出如减少污染之类的政策。收入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也是解释高水平人力资本为何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收入外部性是指同等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在平均工资较高的地区,其工资水平也相应提高(Acemoglu,1996),高水平人力资本集中会产生收入外部性,从而吸引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地区的高水平人力资本流入。

三、人力资本聚集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来,有的城市能经久不衰,有的则一蹶不振,还有一些从繁荣走向衰落,这其中不乏人力资本聚集效应的作用。在中国,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为什么在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高的东部地区聚集?是否高收入就可以吸引人力资本?西部地区怎样才能留住人才?针对中国中西部城市人才匮乏、经济不发达的现状,人力资本聚集理论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应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不仅需要物质资本,而且要投入相应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增长除了自身的投入之外,还需要物质资本的投入。

(二)建设中西部地区留住及吸引人力资本的能力。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不仅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还在于这些区域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因此,建设欠发达地区留住及吸引人力资本的能力迫在眉睫,否则,即使教育等人力资本投入增加,人力资本素质提高,但如果留不住人才,那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种吸引人力资本的能力即人力资本聚集效应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是信息的地方化特性(the localized nature of information)。为了更好地收获这些具有地方化特性的知识带来的好处,人力资本必须走进信息和知识所在腹地。这种地方化的知识、技术或信息,一方面是因为跨区域流动成本大造成地方化,但随着运输和交流成本的降低,这种地方化不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有些知识、技术或信息只存在于某企业、某产业集群中,需要有相配套的人员、设备才能发挥作用,这种地方化特性长期存在。硅谷的计算机行业人才聚集就是技术的地方化特性造成的(Fallick et al.2005)。二是人力资本具有城市特性(city-specific),在一个城市建立了关系网络的企业和个人,将不轻易离开这个城市,这些人力资本可以看做属于这个城市特有人力资本存量。

参考文献:

[1] Robert 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2] Edward L.Glaeser, Jose A. Scheinkman,and Andrei Shleifer.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ities[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

1995,(36):117-143.

[3] Curtis J.Simon.Human Capital and Metropolitan Employment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8,(43):223-243.

[4] Curtis J.Simon and Clark Nardinelli. 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cities,1900-1990[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2,(32):59-96.

[5] Jesse M.Shapiro.Smart Cities: Quality of Life, Productivity, and the Growth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J]. nber15.nber. org/papers/w

11615.

[6] Shuming Bao, Orn B. Bodvarsson, Jack W. Hou and Yaohui Zhao[J].papers.省略/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001411#Paper

Download.

[7] Bruce Fallick, Charles A.Fleischmann and James B.Rebitzer. Job Hopping in Silicone Valley: Some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Micro-

foundations of a High Technology Cluster[J]. nber15.省略/papers/w11710.

[8] 钱雪亚,刘杰.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3):39-45.

[9] 毕德国,薛婷婷.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本转移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1):35-36.

[10 ]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分析[J].经济地理,2005,(5):702-705.

[11] 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与经济,2005,(4):1-8.

[12] 龙奋杰,刘明.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06,(8):44-46.

[13] 江小涓,李辉.中国地区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5,(9):11-18.

Literature Review on Human Capital Mobility and Agglomeration

XIONG Sh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79,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 course that human capital leads to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and then forms core appeal, explains why there is the Matthew Effect on human capital. The Model of Agglomeration Theory is more efficient at explaining the phenomenon of human capital mobility in China compare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ory which applies the gap of incomes as the main explanatory variabl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human capital mobility and agglomeration, then it offers policy that proposals for the phenomenon of human capital divergence in China.

Key words: human capital;mobility;agglomeration

上一篇:论组织管理与组织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下一篇: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