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能力学士”的思考

时间:2022-04-04 11:17:55

关于“能力学士”的思考

2011年6月16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5名身穿明黄色能力学士学位服的学生从经济管理系负责人手中接过能力本科毕业证和能力学士学位证书,这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校方称,能够获得“能力学位”的学生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经管系自己主动考核的,另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填表申请。学制采取3+1模式,即在校就读3年修满大专学历学分,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再修1年能力学分,系部每年在学生毕业时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对前30名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考核与调查,并由学生所在单位给出能力鉴定,然后与学生在校3年间的表现挂钩,最后提交“能力学位专家评审委员会”综合考评。评委会由7名评委组成,采取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只要有1人反对,这个学生就失去了获得能力学士学位证书的资格。

笔者理解,“能力学士”诞生的意义在于这是高职教育一个首创式改革,其实质性开启了高职教育学历学位改革实践序幕,为解答教育界热议多年的能力和学历孰轻孰重话题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遗憾的是,“能力学士”问题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参与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回应。

我们认为,开展对“能力学士”问题的研究,必须重点厘清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可行性问题——能不能设立“能力学士”学位?必要性问题——应不应该设立“能力学士”学位?操作性问题——如何构建“能力学士”学位制度?

“能力学士”学位的理论可行性

学位的概念内涵究竟是什么,是否当然以“学术水平”为定义标准?“能力学士”学位有没有理论可行性?厘清前两个问题是解决第三个问题的核心和前提。全面考察“学位”的概念,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位”的内涵本质是随着历史发展和实践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呈现出始终以时间为轴线不断与实践互动发展、相互契合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各大权威出版物基本上将学位定义为“学术等级”。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学位”及其授予表述为:“学位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授予学位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称号来表明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的等级。”这种关于学位的定义,在当时我国科研刚刚起步、理论学术人才严重匮乏的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实践不断发展,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教育制度不断创新,学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内涵日益显现出其历史局限性和理论之于实践的滞后性,这客观上推动了学位定义的拓展变化。从90年代末开始,学位的定义呈现出新的“面孔”,其内涵被拓展为“学术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知识能力水平等的综合体”。较有影响的是叶绍梁提出的定义:“第一,学位的基本内涵是学位获得者的受教育程度(及质量)、学术水平或专业技术水平、知识能力等级(或某门知识领域的学术等级)等的标志和称号。第二,学位是一个表示个人在学术(科化)、专业技术、受教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程度”、“等级”等的指示性(显性标志)概念。第三,学位也是一种评价标准、衡量尺度或质量基准,是国家(通过授权予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或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评价和衡量学位获得者学术水平或专业技术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学习质量、知识能力等级的一种尺度。” (叶绍梁:《学位的概念及其与研究生教育关系的辨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年5期65-66页)就学位的类型而言,我国学位也由初始的学术性学位,发展到学术性学位、应用性专业学位和荣誉性学位并存的状态。就学位建设实践而言,在普通高校内针对应用性学科设置了一些科学学士学位,并相继设置了许多应用型硕士专业学位。

可见,学位的学术性特征与实践性特征并存分立,学位至少应当分为学术型学位和实践技能型学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首创的“能力学士”实质意义上与笔者提出的实践技能型学位相一致,而且学术也是一种能力,因此称其为“能力学士”还不足以与通常意义上学术型学位相区别,但“能力学士”提法引发了我们对学位概念内涵与本质特征的思考。

“能力学士”学位的设置与现代教育取向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我们一直提倡本科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我们普遍提倡本科生以实践应用人才为主、与实践就业相结合,硕士生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生才是研究型人才。可见,学位并不当然就是以学术研究的水平高低为标准,而应当是一种对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的综合反映。

可见,学位并不当然是以学术水平的高低为唯一标准的,“能力学士”学位具有当然的理论可行性和极其丰富的实践基础。

设立“能力学士”的积极意义

尽管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需求巨大,但是职业院校却存在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历学位矮化对职业教育构成致命打击,导致社会观念意识对职业教育存在严重歧视和不公对待。二是同级普通教育招生对职业教育形成巨大挤压。三是职业教育尚未很好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职业分化、理论实践脱节分立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步伐。

设立“能力学士”学位,具有多层次的积极影响,可以有效促进上述问题的解决: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可以获得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职业教育并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可以获得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同等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尊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赢得更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换一个视角,设立“能力学士”学位,也体现出职业教育改革对社会发展现实的积极顺应与主动回应:对我国进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呈现出的人才需求多样化、各类人才专业化、专业人才提升化和高端化趋势的能动回应;对我国加快市场化步伐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职业高度分化、职业体系走向系统化的能动回应;对当前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社会发展实践、学校与社会、学业与就业深度链接的能动回应。

“能力学士”学位制度的构建

明确“能力学士”学位的基本定位

“学位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反映;学位只有在内涵上及时作出调整,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阻碍社会发展。”(骆四铭:《中国学位制度:问题与对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7页)我们所倡导的“能力学士”学位,确切地讲应称之为“职业技能学士”学位,就是以就业和实践为直接导向,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标准,以实际运用和动手操作为测评重要内容,有别于传统的评定普通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和学业水平的学术性科学学位的一种全新类型的高职教育学士学位。

上一篇:按下暂停键 下一篇:引领学生高效作文的有效策略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