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2-04-04 09:52:5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1年2月~2 004年5月ELI SA法检测武汉市第三医院儿科35例住院的HIE患儿血浆VWF、sICAM-1水平,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对照组。结果:HIE组的VWF和sICAM-1浓度明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浆VWF和sICAM一1值之间水平呈正相,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存活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尤为重要。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作为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可检测血浆中的vWF水平来评价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和损伤程度[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即CD54,属于黏附分子中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介导白细胞黏附到内皮细胞,现已表明:ICAE-1含量的变化,参入了vWF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研究vWF和slCAM-1对HIE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对象:本院新生儿科2001年2月~2004年5月收住患儿中符合HIE诊断标准[2]的3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12例,胎龄39.25±2.45周,出生体重3210.50±545.25g,龄3.35±2.15小时。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正常足月新生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均无脑损伤相关疾病。

方法:全部检查对象均为入院后24小时内取静脉血6ml,取上清液离心,置于2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vwF、sICAM-1浓度。vWF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slCAM-1试剂盒由美国Genema公司提供。操作均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统计学处理:所得实验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l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结果分析,两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两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两组各个指标变化:HIE组血浆vWE和sl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血浆vWF与slCAM-1值之间呈正相关:r=0.599,P

讨论

vWF是存在于血浆中的大分子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VEC)合成,是VFC损伤的有效标记物。其功能是作为VIII因子相关抗原的生物活性成分,介导血小板黏附聚集于受损的血管内膜或内膜下,直接影响血栓形成。在本实验中,患儿在24小时内的血浆vWF水平HIE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vWF水平增高在HI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创伤后,HIE的预测及预后指标。

slCAM-1是血管内皮细胞等表面的黏附分子,属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一般由激活的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的配基,介导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促进细胞的移行、渗出并参与炎症反应。本实验结果既显示的slCAM-1的浓度在HIE组的患儿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在HIE的早期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即十分活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HIE发病的关键环节。可见,血中的slCAM-1在HIE的早期升高,并对HIE的发生有早期预测作用,可认作为HIE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研究中HIE组的vWF和slCAM-1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这两个指标在HIE的早期就有一个预警作用,提示在早期的脑损伤阶段就存在着内皮细胞受损激活且与白细胞、血小板相互黏附的作用增强,表明HIE从早期就是一个炎症反应和促凝异常的过程,且HIE患儿存在着严重的内皮细胞受损,通过一系列机制相互激活、损伤,使得vWF和sICAM-1等表达进一步增强,形成恶性循坏,导致血栓形成和脑细胞坏死。

本结果中HIE患儿vWF和sICAM-1表达呈正相关,说明在HIE的进展中内皮细胞受损所致的炎性反应和促凝异常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可溶性黏附分子-1的血浆浓度在HIE的发病早期即升高,可做为HIE早期诊断依据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宋丽娜,董小黎,周以健.急性缺氧时内皮细胞中vWF的变化.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21)475~477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8

上一篇:肥胖与血糖、血脂、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实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