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东南部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时间:2022-04-04 05:04:18

江西上饶东南部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 本文作者在综合研究江西上饶东南部前人区域地质矿产、化探、物探等成果资料的前提下,通过江西上饶东南部七图幅(永平镇幅、四十八都幅、二十八都幅、石塘幅、甘溪幅、渔梁幅、大安幅)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元素相关特征、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特征,对重要异常进行了剖析;系统总结了该地区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建立了找矿模型。

关键词: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化学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模型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区域成矿背景

图1-1研究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图(据杨明桂等,2007)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接壤区,主要是萍乡―广丰断裂带南侧的北武夷隆起带,多次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形成了著名的北武夷铜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图1-1)。两大构造单元之间为近东西向的萍乡―广丰断裂带,它对本区深成变质―岩浆―成矿作用与火山成矿作用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是长期热事件的通道。这种古构造格局为区域成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2.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1地球化学单元素异常特征

本次上饶东南部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共圈定单元素异常734个(表2-1)。

表21江西上饶东南部地区各图幅单元素异常统计表

元素 各图幅异常个数 合计

永平 四十八 二十八 石塘 甘溪 渔梁 大安

Cu 1 9 0 15 11 5 10 51

Pb 9 10 0 15 25 12 11 82

Zn 10 15 0 14 15 4 11 69

Au 18 0 5 17 4 0 5 49

Ag 6 8 3 9 21 5 10 62

As 11 13 4 3 4 0 5 40

W 3 0 10 4 9 9 6 41

Sn 14 14 2 0 15 9 10 64

Mo 9 8 3 11 16 8 22 77

Sb 10 16 3 0 0 0 2 31

Bi 12 21 0 18 15 6 12 84

Mn 8 8 0 10 15 3 11 55

Cd 16 16

合计 127 138 30 116 150 61 112 734

2.2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特征

在各单元素异常圈定基础上勾绘并圈定综合异常,结合所处的地质背景条件,地理地貌景观,利用单元素异常套合而显示的特征边界作为综合异常的范围。每一个综合异常依据成矿元素的规摸确定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

研究区共圈定综合异常36处,其中永平镇幅4 处、四十八都幅7处、二十八都幅1处、石塘幅8处、甘溪幅7处、大安幅5处、渔梁幅4处。

2.2.1永平镇幅永平HS―1(甲1-1)异常

永平镇幅永平HS―1(甲1-1)综合异常面积57.2 平方千米,位于永平镇幅西部,异常向西延入区外未封闭,异常元素组合Cu、W、Sb、Mo、Ag、Pb、Zn、As、Cd、Bi、Sn、Au、Mn,以Cu、W、Sb、Mo、Ag、Pb、Zn为主,其特征如表2-2。具有异常形态规整,各元素异常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等特点,其中Cu、W、Sb、Ag、Pb、Zn元素均具三级浓度分带。

表2-2HS-1异常特征表(×10-6)

元素 Cu W Sb Mo Ag Pb Zn

面积(km2) 51.43 39.25 34.87 31.78 28.13 24.77 25.07

形状 半圆 半圆 半葫芦 半葫芦 葫芦 半圆 半圆

最高值 5254 605 234 174 21.1 7882 17887

平均值 857.28 44.74 12.29 17.70 2.57 585.76 550.22

衬度 11.39 8.79 8.66 5.29 11.29 5.77 3.35

规模 585.88 344.85 301.24 168.19 315.85 142.89 83.77

异常区南面有一个大型永平铜矿床,北面有一个小型的余家垄铅锌矿床和港背金矿床。因此,是一个矿致异常。地球化学以Cu、Pb、Zn异常为主,各元素异常套合好,规摸大、分带性好,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

2.2.2永平镇幅张家HS-4(甲3-1)异常

1:1万地球化学土壤剖面测量成果表明,银异常区一处位于鹅湖岭组熔结凝灰岩的构造裂隙中,Ag最高含量为0.8×10-6, 长300米,宽160米左右;另一处位于栖霞组生物碎屑灰岩、茅口组硅化灰岩与小江边组透镜状灰岩的炭质泥岩层间滑脱面及接触面中,Ag最高含量为3.02×10-6,等值线呈不规则椭圆形,长1800米,宽200米左右,最宽处1400米,面积达1.4 平方千米。金异常区位于构造角砾岩带旁侧车头组砂岩中透镜状灰岩夹层中。Au含量最高90.1×10-9。等值线呈似椭圆形,长2400米,宽1500米左右,最宽处2000米,面积达3.6 平方千米。

异常区构造复杂,成矿条件有利,分析推断是一个矿致异常。通过异常查证工作,新发现张家钼矿点,圈定了1条钼矿(化)体,2条钼矿脉;异常区南部正在开采金矿。因此,本异常区找矿潜力较大,值得进一步工作。

2.3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区内地球化学场表现较为复杂,受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沉积建造、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诸多因素的制约。表现出不同地层、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元素组合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本次研究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共圈定各类单元素异常734处,综合异常36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研究区永平幅和四十八都幅内成矿元素的分布规律如下:

各元素异常主要沿北武夷隆起带北侧永平-铜山晚古生代裂陷槽、南侧篁碧-梨子坑北东向中生代陆相火山盆地分布。异常为Cu、Pb、Zn、Ag、Sn、Mo等多元素组合。区内为Ag、Pb、Zn、Mo、Mn、Nb、Fe等元素的高背景区,与断裂构造、构造-岩浆岩带及陆相火山岩盆地的分布密切相关。

在永平镇幅中部、南部为Cu、Pb、Zn、Mo元素高含量区,北部为低值区,中部西段各元素含量值高于东段。另外,在西部还出现两条高含量带,即永平-余家垄高含量带和七山-樟树潭高含量带。永平-余家垄高含量带为不规则带状,呈北北东向展布,面积约35平方千米,由多个异常浓集中心组成,其中Cu平均含量87.875×10-6,Pb平均含量385.06×10-6,Zn平均含量98.94×10-6,Mo平均含量9.38×10-6。七山至樟树潭高含量带,呈北北东向带状延伸,面积约30平方千米,由七山、天窗岩等浓集中心组成,梯度变化较明显,Pb平均含量值为160×10-6,Cu平均含量值为19.74×10-6,Zn平均含量值为67.24×10-6,Mo平均含量值为5.02×10-6。其变化趋势主要受控于地层及其岩性特征,如研究区北部广泛分布白垩系上统红色碎屑岩,则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出现低值区,南部和中部的高含量背景区、带主要与晚古生代碳酸盐岩类及永平铜矿多金属矿带有关。Sn元素由西往东,由南往北,地球化学地势逐渐降低,在大片背景场中,局部出现孤立高峰区。如永平、天窗岩Sn异常,这一异常的出现,反映了永平铜多金属矿带中有伴生或共生锡矿存在的可能。

四十八都幅西北区主要为Cu、Pb、Zn、W、Be等元素的单元素异常,少数为Cu―Pb―Mo,Cu―Zn等多元素综合异常,大部分异常面积小,含量低,分布零星,规律性不明显。图幅南东区以Pb、Zn、Ag、Mo、Sn、Be等元素中2个以上组成多元素综合异常为主,少数为W、Ag、Be、Pb、Mo等元素的单元素异常。多元素综合异常面积大,含量高,峰值高,浓度大,梯度变化大,数个元素高峰值往往叠加,异常大多为北东向延展,少数北西向延展。

综上所述,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球化学场、矿化蚀变等是影响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特征的主要因素。

3.区域找矿模型

本次研究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现对研究区主要金属

表3-1江西上饶东南部地区Cu、Pb、Zn、W、Sn、Au、Ag矿床综合找矿模型表

成矿系列

找矿标志 燕山期花岗岩类矿床系列 中生代陆相火山-次火山岩类矿床系列 多因复控类矿床系列

志 赋矿地层 下三叠统铁石口组碎屑岩、碳酸盐岩,下白垩统陆相火山碎屑岩 石炭系碎屑岩、碳酸盐岩,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与沉积碎屑岩 周潭岩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石炭系―二叠系(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

控矿构造 接触带、层间破碎带、岩体裂隙密切带,断裂带 穹隆构造、破火山口构造、隐伏斑岩体坳部及接触带、断裂破碎带 层间破碎带、接触带、韧性剪切带、褶皱转折端与断层复合部位

成矿岩浆岩 船坑闪长玢岩体,枫龙背岩体,葛仙山岩体,大峰源岩体 花岗斑岩、流纹斑岩、石英斑岩 晋宁期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熔岩;燕山期中酸性或酸性斑岩

志 围岩蚀变 云英岩化、矽卡岩化、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 硅化、绢云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萤石化等,接触带或面型半环状蚀变分带 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石英―碳酸盐化和碳酸盐化

成矿元素 Cu、Mo、Au、Ag、Pb、Zn Pb、Zn、Ag、Au、W、Sn Cu、W、Pb、Zn、Au、Ag、Sb

氧化带特征 含Cu、Mo、Au、Ag蜂窝状、条带状淋滤帽 含Pb、Zn、Ag、Au、Sn、Sb铁帽 含Cu、Pb、Zn、Au、Ag铁帽

场 磁场 一般呈环状或带状低缓异常 弱磁异常、正负异常相伴出现 一般为平缓-正异常

重力场 弱重力或重力低异常 弱异常或负异常 均为负异常

场 元素组合 Ag、As、Au、Sb、Pb、Zn; Cu、Zn、Ag、As Pb、Zn、Ag; Pb、Zn、Sn、Cu、Ag; Sn、W、Mo、Pb、Zn、Ag、Cu Cu、W、Sb、Mo、Ag、Pb、Zn; Cu、Pb、Zn、Ag、Sn

土壤异常 Cu、Pb、Zn、Ag; Cu、Pb、Zn、Sn; Pb、Zn、Ag(Au)、Mo、Sn Cu、Pb、Zn、Ag、W、Sn、Mo、As、Co

水系沉积物 Ag、As、Au、Sb、Pb、Zn、Mn、Mo;Cu、Zn、Ag、As、Bi、Cd Pb、Zn、Ag、Cd、w、Sn、Mo、Bi;Pb、Zn、Sn、Cu、Ag、Bi;Sn、W、Mo、Pb、Zn、Ag、Cu、Bi Cu、W、Sb、Mo、Ag、Pb、Zn、As、Cd、Bi、Sn、Au、Mn;Cu、Pb、Zn、Ag、Sn、Bi、W

它 重砂异常 黄铜矿、辉钼矿、自然金、自然银、闪锌矿、方铅矿、毒砂组合 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黑(白)钨矿、锡石、磁铁矿、铌钽铁矿、石榴石、黄玉、电气石、自然银 毒砂、雄雌黄、辰砂、铜、铅簇、锡石、白钨(自然金、自然银)

古采矿遗迹 老隆、采坑 老隆、废石堆、炉渣 古采坑、炉渣

典型矿床(点) 船山、铜山、大峰源、范家坳 犁子坑、金竹坪、勒马山、松坪、樟树潭 天窗岩、张家、永平、九骨排、王坞

矿种(Cu、Pb、Zn、Sn、Au、Ag、Mo)的三大成矿系列(矿床成因组合),总结建立的综合找矿模型见表3-1。

4.结束语

本文简略对江西上饶东南部的区域成矿背景做了简单介绍,详细分析了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旨在对当前该矿区的研究有所引导。

参考文献:

[1]杨明桂等,罗霄―武夷隆起及郴州―上饶坳陷成矿规律及预测,地质出版社,1998

[2]江西省地质矿产厅. 江西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9-21

[3]曹圣华,肖晓林,刘春根,华南武夷山地区中生代板内成矿与找矿远景分析,见: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2006,北京:地质出版社,549-552

[4]曾晓建,武夷山稀有、贵金属矿带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矿产与地质,2001,15,增刊:434-439.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下一篇:洁净室洁净度检测与计算机中的运算